李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满腹诗书是指语言积累丰富,读过很多书且都记住了;能说会写是一种语文能力,它不会凭空产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语文学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下面我就积累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良好语感,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新语文”中多次提到“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还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具有想象性质的感受,是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足球运动员能够熟练盘带足球左冲右突,是因为其有良好的“球感”;歌唱家能够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是因为其有良好的“乐感”。良好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能力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感”,它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语文教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未有理解先有几岁孩童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读给我们以启迪: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在我们的小语教材中,名篇名著,好词好句比比皆是,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不论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还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和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如:《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燕子》、《春》、《画龙点睛》、《咏柳》等。因此,语文教学时应以教材为本,强化熟读背诵。在低年段的教学中,通过教师优美的范读、领读、引读、伴读、导读……学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朗读课文,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强,他们通过听读、跟读、仿读,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逐渐感知领悟。在点点滴滴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中、高年段教学中,通过教师多层次的指导朗读,学生的自主朗读,熟读成诵。通过诵读优美的诗句,精彩的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语感体验,在语言的积累中加深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的句段:“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充分领略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优美的词汇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虽然没有去过草原,但通过诵读,学生的脑海中有一幅幅美丽的草原画卷,既积累了语言,又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验到草原的自然之美。
二、理解感悟,深化语言积累。 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单纯知识的机械累加。感悟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是提高学生积累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理解言语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得,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求学生划出或摘录好词好句,而且还要写下简要的感受,不求文字多少,多则二、三百,少则五十来字。这样能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并有了情感参与。 我们不但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还要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悟出言中之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这样才能更高效地深化语言的积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文,作者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徬徨复杂的心情。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由于时间跨度大,小学生阅历浅,不容易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教学中,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让学生质疑问难,再互相交流理解感悟到的东西,教师适时相机点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表达出自己的无限感慨;“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默默时……天黑时……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学生能从中感悟到日子是怎样的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些什么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反躬自问,作者不甘心虚度此生,发出感慨。学生理解感悟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语言积累。这篇优美的散文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学生越读越爱读,从中体味语言的美,懂得了珍惜时间,学到语言表达的方式,更高效地积累语言。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新语文”学习方式上的重要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前提。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习惯是最重要的积累目标,它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自主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
激发自主积累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各种训练手段,如用儿歌、顺口溜、成语接龙、一字开花扩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多读,多找、多背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培养自主积累的能力。
自主积累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合作学习伙伴等,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的好“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新时代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困囿于课文里、教材中,我们应该像叶老说的那样,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作为抛砖引玉的砖,为学生引出更多、更美、更亮的玉来,使学生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拾掇起一颗颗闪亮珠子,把自己的知识领域装点得更璀璨夺目,光彩照人。做一个牧羊人,知道哪里水草风茂就要把学生领到哪里去,我们要利用教材,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查找上课时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还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积累的内容,在每一篇课文中,值得积累的内容很多,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文段,文章的思想内蕴,读文后的收获体会……均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什么就积累什么。
其次,引导学生选择积累的方法,教学中,积累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背诵描写桂林山水优美的句子或文段,可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可引导学生熟记文中所引用的精辟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还可引导学生把桂林山水画下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积累能力。
实践运用,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领会,并尽可能地运用,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向往奥运》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有关奥运会、运动员的资料,让学生当小记者写一段采访词,模拟采访喜欢的运动员……这不仅是学生再次语言积累的过程,更是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实践,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学习中坚持实践运用与语言积累的有机结合,逐步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扩宽语言积累途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等也都是语文课程资源。通过这些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下来。不仅如此,我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学生十分感兴趣,像《小雨》、《可爱的小鸟》、《春》等,学生们越听越喜欢,有些句子自然而然就会背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并教学生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通过传播媒介看些《子午书简》《百家讲坛》之类节目,让学生认识文学名著,由此产生读的欲望。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了铺垫。 教师充分地开发利用这些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积极创设语言积累的环境,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文的意识,有效地促进语言积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持之以恒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要在阅读中加深理解感悟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深化语言积累;要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习惯、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拓宽语言积累的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夯实了语文的根本,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真可谓“厚积”而“薄发”,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工作打下扎实、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