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
(2019-11-13 16:40:2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施亚琴
盛行日久的满堂灌、流行一时的满堂问如今已淡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主旋律。然而,低段的学生在40分钟里很难做到专心听讲、认真倾听。有时老师的一声呵斥,也许能暂且安静几分钟,可是不久,孩子们又在那儿蠢蠢欲动了。既然,压抑控制不是有效的手段,为啥不顺应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动起来呢!
这一动,就动出了名堂,也动出了乐趣,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面貌。笔者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就抛砖引玉,来浅谈一下关于阅读教学游戏的几点看法。
阅读教学游戏的本质
从下例中,阅读教学游戏的本质就不言自明了。“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台湾的蝴蝶》)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动词,思考词语运用的正确性;可以让学生自读,自主提出问题,与同学一起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在小组内学习交流……凡此种种,都是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学习。而下面的教学就别出心裁了:
师:小朋友希望自己能像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吗?(生齐答:是)这不难,现在小朋友就是“孙悟空”。请闭上眼睛,老师说“变”,小朋友都变成蝴蝶好吗?(好!)
师:一、二、三,变,现在小朋友都是蝴蝶啦!请大家睁开眼,一边读这句话(指屏幕)一边做动作,老师看谁的动作最优美,声音最动听。
师:蝴蝶们,我们来到蝴蝶谷,休息一下吧!想想看,你们都经过哪些地方呀?
生:一路上我们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师:(点击课件:“飞过、穿过、越过、赶到”4个词变色),是吗?为什么要“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而不是“穿过花丛、飞过树林”呢?(生议论言说)
同样方法:为什么“越过、赶到”也不能换呢?(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看,这些词用得多好啊!你们又为什么要“赶到”山谷里来呢?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很着急。(请带着这份着急的心情读这句话)
生:我们都很兴奋!(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
师:读得多好啊!请问蝴蝶,能做一下简单采访吗?(行!)能告诉我为什么那么着急有会那么兴奋呢?
生:我们要去聚会呀!
师:噢!原来如此。那你们在聚会中,又干了些什么呢?(学生议论言说)
师:小蝴蝶们,你们进行了一次难忘的聚会,高兴吗?幸福吗?现在把这份高兴、幸福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吗?(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
本教例中,说是阅读教学,却让学生化身蝴蝶,过花丛,穿树林,越小溪,接受采访,似乎没有什么学习任务,分明在做游戏;说是游戏,又在引导学生领悟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阅读能力,品味词语运用的正确性,这就是阅读教学游戏化。它将游戏与阅读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表里合一,水乳交融。不容质疑,这种游戏化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所喜欢的,是老师所追求的,是家长所期盼的……是智慧的结晶,时代的产物,是更高的追求。
阅读教学游戏的优越性
1、娱乐性
儿童在游戏化的阅读教学中,能自觉自愿,不带任何现实功利,没有成人施加的任务,没有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兴味盎然。在获得愉悦感的同时,其实又在不自觉地完成老师隐性、既定的学习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例如在《两只小狮子》教学中,孩子们理解“滚、扑、撕、咬”这些捕食的基本功时,就情不自禁地动起来,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小狮子原来是这样训练的呀!”“老师,小狮子这样训练真辛苦。”“老师,小狮子这样刻苦训练,怪不得能成为森林之王啊!”……学生议论纷纷,妙语连珠。仅仅一动,就解决了“茶壶里煮饺子”的尴尬局面,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这难道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2、参与性
常态阅读教学亦可不同程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而在游戏化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及其程度都胜于前者,这是游戏的娱乐性使然。在游戏化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伙伴之间友好合作、互相尊重的气氛比常态教学更为浓厚,从而缩短了社会空间与个人空间的距离,大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前我们经常把学习解释得太苦太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仿佛学习就应该是一份苦差事,就应该等同于炼狱般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孩子玩不起“学习”,都在“学习”面前知难而退。兴趣都没了,何来积极参与呢?看来,应借鉴美国孩子的“玩学习”,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体会到快乐,才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说名家于永正老师,他可像个“老顽童”了,在这一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自己当小稻秧,学生当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小稻秧”怯生生地问:“你们要干什么?”“杂草”卡着腰,大声凶恶地说:“快把营养交出来!”“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能交给你们呢?”“小稻秧”试图争辩,“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抢起了了营养。“小稻秧”没精打采地低下了头。看!名家把语文课演绎得多生动,多形象,多趣味盎然,让学生在愉快的角色扮演中轻松理解并体验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语的意思。这样的课谁不喜欢上?看来,有的老话也该改改了!
3、虚拟性
儿童是在游戏中以自己的梦想来构造和理解世界的。皮亚杰说:“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幻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世界。”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境中进行,一切都是虚拟的、想象的。儿童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无须受限于现实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没有什么不被允许,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什么实现不了。在上例中,学生可以行孙悟空之能,可以行蝴蝶之事。如一位教师对《三顾茅庐》一文教学时,她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起了表演:一学生往头上戴一顶官帽,往嘴边画两撇胡子,活脱脱一个刘备,带上鲁莽的张飞,英武的关羽,冒雪三请诸葛亮。这么“一玩”,可谓是“一箭双雕”:不仅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合情合理地对文本的空白处展开了适当的想象。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的求贤若渴,刘备的礼贤下士……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诸葛亮誓为“知己者”死?而这种体验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容统地传授,学生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的。
4、体验性
因为是阅读教学游戏,所以必然产生一定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在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似乎远远地遁去了,全副身心都被当前活动占据了……灵感迸发,思如泉涌。”让学生或设身处地,或角色置换,置身与文本的特定情景,还原并经历文本表现的生活,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尽管是虚拟的,但学生的投入实实在在,从而获得的体验真真切切。在上例中,学生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欣赏蝴蝶,而是走进蝴蝶,与蝴蝶融为一体,饱览一路风光,经历与朋友的欢聚,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再比如《扮老公公》一文教学,有位老师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氛围,让孩子很快地投入到节日的快乐中,并请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老公公,和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交流,学生就非常自然主动地和老公公说起了新年祝福。每个孩子都沉浸在新年的快乐之中,都能非常投入自己的新年祝福游戏。甚至在后来的组合游戏中,还能结合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说祝福的话,不仅仅对小朋友,还能对长辈说恰当的新年祝福。
阅读教学游戏的“三大操作守则”
1、营造游戏情境
阅读教学游戏化必须创设游戏的情境,呈现游戏的任务,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淡化学习任务,以消除学生的压力和紧张感。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教学时,导入可以这样设计: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出示课件)说说看,这两棵小树,你最喜欢谁?(教室布置得春光烂漫,富有生机。)
其次,游戏情境的创设必须受制于文本。如果只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后者干脆本末倒置,随心所欲,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再漂亮的形式也只是花架子。
2、潜置学习内容
从《台湾的蝴蝶》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安排了3项学习任务:一是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三是品味几个动词运用的准确性。教师巧妙地将它们一一转化为游戏任务:一是化身为蝴蝶,边读边做动作,读中感悟,读中促思;二是借助采访,把体验和情绪、思考、品味融合为一体,从而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而这一切完全是在孩子们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完成。
3、适时理性总结
在阅读教学游戏中,学生感受多了,体验多了,但往往是模糊的,有时是肤浅的。此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学得”,而且要强调“习得”,因此,在引导学生游戏的同时,要结合理性思维的训练,在《台湾的蝴蝶》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经过花丛是“飞”,经过树林是“穿”等,从而使学生的理性和感性都得到了升华,这样的教学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叶谰教授呼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心情去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学得快乐,学得投入,学得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真正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