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元化解读中的三种误读

(2019-11-11 16:49:18)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朱永红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这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从目前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来看,一些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老师的教学出发点与实际引导相脱离甚至相矛盾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对多元化解读的误读。其主要弊端,一方面体现为文本解读过程中对文本的价值挖掘不够,没有最大限度发挥文本的知识性与人文性价值;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授课老师自身学养不足,而导致教育理念的混乱;三是体现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培养。下面,我仅以多元化解读过程中常见的三种误读为例,来探究多元化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误读一:问题开放与答案趋同

教学活动中,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理想的对话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并不容易形成。一部分老师受自身知识、经验积累的限制,在多元化解读过程中,唯恐学生的思维过于活跃,超出了自己能够驾御的范围,于是千方百计地“引领”学生向着自己课堂预设的方向前进,使多元化解读成为老师操纵下的虚假多元化解读。于是,课堂对话常常在老师的开放性问题中,逐步走上“答案趋同”的一元化路径,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咏华山》时,引导学生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的句子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华山比周围的山都高?

1: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说明其他山都没有它高,除了蓝天,高高在上。那么,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华山的高的句子读出来呢?

2: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你读得这么快,我们好像很很难爬上去。

(生2再读还是读得那么有力、急促)

师:听老师读一下,因为爬山很难,所以我们要读得很慢。

(老师范读,读得很慢很慢)

(老师再请那位学生读,他也读得很慢了)

在此案例中,老师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读出与众不同的体会来,另一方面又希望学生读出老师事先预设好的读法来。原本为求多元化而实际上又阻碍了学生去多元化解读,结果导致思想与行为自相矛盾的尴尬局面。

误读二:目标缺失与“放野马”

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不去深入研究文本本身的价值限度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却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思考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更有少数老师,干脆完全脱离文本内容另起炉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一些与文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这两种行为,都是对多元化解读的误读。下面是《滥竽充数》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南郭先生会怎样混进去呢?

1:他可能跟着马车进来,然后到吹竽的总管那里,给一些钱。

2:穿着跟士兵一样的衣服,然后混进去。

3:吹竽的人走在路上,南郭先生把他劫了。

(生3还没有说完,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种方法,现在你们想想,你们觉得这些方法怎么样?

4:这些混进去的方法太卑鄙了。

5:一定会被别人查出来的。

(在大家说完后,老师让孩子们自己读,交流读,孩子们读得都很好。接着,老师举了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混”,让学生们比较两处“混”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他们接受得不好)

上面,老师显然是想让学生站到文本之外,从更高的角度去多元化解读。但是他却忽略了小学生本身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的局限,最终获取的只能是外表热闹下的目标缺失与“放野马”。要避免发生这种误读,老师就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文本本身是否允许学生想出无穷无尽的、与众不同的答案来?老师预设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学生本身的阅读能力是否能够达到预设的高度?此外,老师还应该考虑到作者的创作动机、编者的编写意图、教学的实际任务、学生的阅读心理……只有充分研究文本内涵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避免多元化解读的低效化。

误读三:教师缺位与认知模糊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应对阅读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这是多元化解读活动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来看看两位老师面对《江雪》教学中生成的同一个问题所采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

【片段一】

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有问题。

师:有问题?你说。

1:诗中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想必江面也一定结了很厚的冰,诗人怎么可能在江面“独钓”呢?再说,就算江面没有结冰,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

师:(着急,他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但他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马上就把“球”踢给了学生)对呀!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天还要到江面上去钓鱼呢?

(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发言)

2:老师,我知道了。这么冷的天诗人还到江面钓鱼,是因为他是一个“钓鱼迷”,无论什么季节他都有钓鱼的习惯。

3:不对!不对!我想应该是诗人家境十分贫困,没办法生活下去了,只有等钓了鱼卖钱换吃的。

师:嗯,不错,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

【片段二】

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有问题。

师:有问题?你说。

1:诗中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想必江面也一定结了很厚的冰,诗人怎么可能在江面“独钓”呢?再说,就算江面没有结冰,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

师:(惊喜,他迅速将学生的问题与自己对诗人的了解融通起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感悟)对呀!天这么冷,鱼儿早就躲到江底了,诗人怎么可能钓得到鱼呢?那么,诗人究竟在钓什么?看来,我很有必要将诗人的生平事迹向大家做一个简略的介绍……听完老师的介绍,请大家再读一读诗,结合诗人的生平想一想,诗人真的是在江面上钓鱼吗?

(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思考,并不时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之后,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我认为,诗人在江面上并不是真正地钓鱼,而是为了借助茫茫的雪海,借助钓鱼这种方式,调整自己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的悲愤、愁闷、凄苦心情。因为我也有同感,如果考试考差了,或者遇到其他事情心情不好,就喜欢一个人看看书、玩玩电脑什么的,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坏心情。

3:我以为,诗人“独钓寒江雪”,不但不是说诗人对生活、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反而表现了诗人高远、圣洁的心境,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坚韧性格。诗人寒江独自垂钓,是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等待冬去春来,期待自己政治上的春天,正如他自己所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师: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读出了诗人的品质,悟出了诗人的精神,让一位有血有肉、独具个性的诗人活生生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在片段一中,老师不论学生回答得是否合理,都没有进行必要的点评,而是用“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这样的含糊语言把问题搪塞了过去。老师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尊重了多元化解读,实际上,则表现出老师自身教学功能的缺位。而片段二中,老师面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借助课堂活动,将文本之外更深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新掌握的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这样,老师不但解决了已出现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可能潜藏在学生心底里的其他困惑。

由此可见,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时,必须能够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的契机进行深层次的多元化解读。老师的教学机智滞后以及评价语言的模棱两可、闪烁其词,将直接导致学生错误思想的形成,其后果和危害将是可怕的。

多元化解读必须是在语文知识体系内进行操作,是在尊重编者、作者和学生阅读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下进行,而不要把老师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否则多元化解读只能演绎成误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