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9-11-10 22:33:57)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生而生。巴甫洛夫也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在小学学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氛围,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课堂上,我们常常忍不住问学生:“听懂了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吗?”遗憾的是我们大多听到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们听懂了”“我们会了。”学生真的都学会了吗?其实不然,课堂作业常常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呢?究其原因是孩子们的自尊心太强,好学生爱面子,怕在同学们当中丧失了威信,只好不懂装懂;而中等生和后进生有自卑心理,总担心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结果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课堂上总是处于观望状态。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觉得首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质疑问难的勇气,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问答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答”为“学生问”。只要学生敢于提出了问题,不管质量如何,教师首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任何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跳绳》时,根据主题图,老师提出了:“现在我们要比一比谁的眼睛更亮,从这个图上能发现了哪些加法的数学问题?在这里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困惑、思考、探究、交流、比较、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把图上的小朋友分成跑步的和不跑步的;摇绳子的和不摇绳子的;男孩和女孩;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扎辫子的和不扎辫子的;别发夹的和不别发夹的;穿红鞋子的和不穿红鞋子的;穿裙子的和不穿裙子的;衣服上有图案的和没有图案的等。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提出了问题,几乎把得数是8的加法问题都提出来了,只剩下“0+8=88+0=8数学问题没有提出来。当我让学生解答问题并把零乱的算式摆得整齐时,又有一个同学发现了这些算式还少了“0+8”和“8+0”的,于是她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课时,操场上没有小朋友在玩,下课铃响了,操场上来了8个小朋友,他们在玩跳绳,请问这时操场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整个过程,学生兴趣高昂,求知欲望强烈,有许多很有自信的见解。虽然学生没有完全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探索,但我没有急于求成,在出现问题时,让其他学生来解答。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敢说、敢问。

二、加强训练,培养质疑兴趣----让学生善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而质疑能力是一个思维进步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用心引导,热心鼓励,耐心等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 ”,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能动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进而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

(一)在思维的转折点质疑

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在思维的转折点上设疑,让学生进行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比值向深宽拓展,有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疑问:用什么方法才能求出圆的面积呢?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进行讨论,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把握了问题的实质,质疑能力得到了训练。

(二)在认识的关键处质疑

每一课时的内容均有它的重难点,如果学生能在知识的关键点上进行质疑,不仅为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创造条件,而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倒数的求法,这时,我问学生:0的倒数是几?一部分学生脱口而出:“是 0”。还有一部分学生愣住了,过一会儿才说:“0没有倒数。”随即他们思考开了,为什么0没有倒数?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倒数的认识,而且对于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求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在知识的延伸处质疑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应具有延伸性、扩展性、开放性,使其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学有所用。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处进行质疑,让学生有亲切感、真实感,容易达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去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意识。如教学《求平均数》后,让学生搜集家中前6个月的用水、用电情况,算出平均用电度数和用水吨数,并对下个月的水电开支作出估计。教学《统计》后,分小组统计学校每一个卫生区域丢纸屑情况,根据统计情况分析现状,对学校工作提出改进意见。教学《分类》后,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并谈谈自己的感想。事实证明,学生从中不但领会到了分类的好处,还学到了许多学科之外的知识,并有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设想。

三、扶放结合,提高质疑能力----使学生会问

在学生“想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毕竟有些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甚至有问题根本不着边际,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着边际。关键要让学生明确质疑时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问题变得“少而精”。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我依据学生的故事情节设计了“小马过河后传“的小品剧。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小马要怎样走到河对岸才最快?”我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评价,学生对这个问题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于是,全班学生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从而发现了一个关键:过河的路要最短。一下子,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大家4人一组合作,共同导找“最短的路程”。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但培养学生的质疑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质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自主探究而发展起来的,学生自主支配的空间越大,产生创新性的火花就越炽热,创新就越有机会达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把握教材潜在的能力因素和学生的思维基础,善于在重难点上制造悬念,留下“空档”,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的过程,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