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探微
(2019-11-09 10:54:26)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林春梅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来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根据心理学家格伦研究,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多种因素中,兴趣占25%,而在学生失败的诸多因素中,缺乏兴趣占35%。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巧妙地用兴趣教学呢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以“诵”拉开序幕
一堂新课,如何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是非常关键的。我通常是通过朗诵、用适当的表情、手势、步态等去配合,使有声语言变得丰富具体,让情感声形兼备地沁入学生的心扉,刺激学生的兴趣。如在教《两只小狮子》这课时,导入新课,就要采用这种方法分配角色,配合动作进行诵读。让学生仔细听,认真地记,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进行大概模仿复述,并及时给予掌声鼓励。如此一来,兴趣有了,学生的听、记能力提高了,同时,还训练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箭三雕。
二、激起好读的欲望
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牵强嗜记。只要多朗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反复朗读,久而久之,就会起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可见朗读是很重要的。可如今许多学生却怕朗读,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学生怕读不好而让其他同学说笑。那如何排除这种心理障碍呢 在教学中,我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存在和作用,让其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去想、去问、去说、去学。如在教《王冕学画》朗读时,不实行领读,而是让同学与老师之间展开平等挑战,同学之间进行挑战,展开朗读比赛,读完后互相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一来,课堂变活跃了,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朗读兴趣也高了。
三、领悟代替求精
每堂语文课几乎都离不开对字、词的理解。对于那种一碰到词就翻词语手册的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就产生厌学的恶习。固然,精确地理解词意是必要的,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处处求精是不现实的,相反用领悟的方法则会更好,如在分析《两只小狮子》一文中的 “懒洋洋、滚、扑、撕、咬”这几个字词时,我鼓励学生通过领悟用简单的动作、手势反映出来,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效果也有了。
四、以演代讲
好玩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把这一 “天性”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课堂则变得妙趣横生。在《明明上学》这篇课文中,理解本文后,让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文、蛐蛐”进行现场演练。
五、激发想象力
人们常说 “童真与想象是同步曲”。他能把天上的一朵白云想象成一匹奔腾的骏马,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之一。一篇精彩的文章,特别是童话故事,结尾常常令人遐想、耐人寻味,如《狼和小羊》结尾,“说完狼就向小羊扑去。”狼扑向小羊是吃了小羊呢 还是小羊想出了什么办法逃出了狼的魔爪 这些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象去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