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点滴积累的美丽
(2019-11-02 13:27:12)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宋春磊、王代娣
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淡化知识点,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学习的重点,加强综合,使得语文教学更具有魅力。
一、在“读读背背”中积累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新教材在每个“练习”的“读读背背”中安排了一些成语或有价值的词语,且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还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古诗词、儿童诗、古今贤文(劝学篇)、名言等,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在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等,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启蒙教育,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还是学习做人都是有益的。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对有些句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可适时点拨。但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它们的意思。只要他们在读中形成感性认识,熟读成诵,丰富文化底蕴。这样既可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陶冶,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又可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在与阅读文本的对话中积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它非常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它所入选的课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意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注意展示时代风貌。而且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着语言美、风景美、人性美的光辉。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徜徉其中,放飞心灵与文本对话,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用“心”读文,读中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有时还要有感情地读。
如:指导朗读《荷花》第二段时,要引导学生把荷花的优美姿态表现出来,读的时候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强调荷花长势的不同特点。如“有的”可以拉长读,体现出各种花姿态的多,在语调高低不同的变化中,体现荷花的动态美。
2.读后仿写,学会运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事实上,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的。
如教材多次安排了小练笔,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新的写作手法。学习《荷花》一课后,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花。教师可重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是怎样写荷花的,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最喜欢哪种花,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自己怎样把花描写下来,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3.课外阅读,走向生活大课堂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我们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种思想就体现在新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中。有的课文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读一读,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充了课堂的容量,不仅体现了课文只是个例子的精神,还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
三、在自由选择中积累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也应该如此。新修订的课后“思考·练习”重视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优美的句段,重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选择背诵喜欢的部分。如:1.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4.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摘抄下来。
无论哪种积累语言的方式,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即学生喜欢的也就是课堂生命所在。也正是这样,语文课堂上才有了这点点积累而成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