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中以童心关照童心的课堂效应

(2019-10-31 17:36:02)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杂谈

分类: 教学研究

辛艳丽

芙蓉,因为有了清水的洗涤才纯洁;小草,因为有了雨水的润泽才鲜活;天使,因为有了翅膀的修饰才美丽……而孩子,则是因为有了童心的存在才可爱。

作为一位教师,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理应懂得保护学生童心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深切的感悟丰富多彩的生活,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生活,学生个性的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大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奇等都曾表示过这样的意思: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但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天性,激发并发展学生的天性呢?我想只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深入的去了解学生,走入孩子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明白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用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知识,用孩子们的心灵去体验知识,理解他们的惊奇和幼稚的思考,理解他们个性化的表述,就能够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沟通,从而发展学生的天性。

美国作家门肯也说过:“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我们肩负着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在语文教学的征途上,都应做一个拥有童心的教师。因为,真正以童心关照童心,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应:

一、缓解师生双方压力 ----解压效应

所谓“解压”,是指在教育中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一种释放,一种愉悦。这种解压是双方的,一是老师,二是学生。师生双方的解压应是以原生态的“寓教于乐”观点为基础的,强调人性化的操作。

当今的老师在教学上的压力之大,我想更多的是因功利心的驱使,在教学中的心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负重”教学让教师苦不堪言。这都是自寻烦恼,若能带着一颗童心去教学,心理上就会单纯、透亮起来。心里的压力小了,在教学中少了种种束缚,就会更得心应手。而有童心的老师,必是一个令学生感到不害怕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更放松。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带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可以进入学生的世界,感悟童心,了解学生;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和关爱,加深与孩子间的感情;同时我们师生双方也能不断地缓解压力,使各自的精神更加振奋,心情更加愉悦、开心,更有活力和热情。在课堂上,师生的心理压力减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因此,以童心关照童心,就能更好的缓解师生双方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情、人性,达到一种“解压效应”。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合作效应

所谓“合作”,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应提倡“协商”,从而建构一种个体充分自由状态下的团体秩序,锻造一种发挥个人优势、特长的团队合作精神。

过去的课堂,因老师以领导者、权威者的身份自居,使得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紧张、气氛沉闷,学生长期处于“不合作”状态。这种不合作表现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不合作。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都应着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而开辟一方沃土,而合作型学习方式正是这一方沃土上的瑰宝。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是孩子们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他们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我想,只有先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才能创造师生之间融合的合作型关系。要想达到这种效果,老师们就必须具有一颗童心。只有当老师带着一颗童心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内心深处,才会在身份上和地位上与学生平等。如今的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协商的合作式关系,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在这种前提下,才会使师生关系发生真正改变,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创建和谐课堂,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

因此,以童心关照童心,就能让师生打成一片,改变过去沉闷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达到一种“合作效应”。

三、帮助学生回归真我 ----内化效应

所谓“内化”,这里是指教师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的教育过程。将外部的教育逐渐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在学生的身心素质结构中产生吸收、转化,最终使学生个体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达到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终极目标,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表明,只有注重内化效应,才能使得教育成果经得起时间、环境的考验,具有长远效应。

现在教育和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丰富想象力,具备真我本色的学生。因此,教育要更注重贴近生活,调动教育客体的内在因素,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的过程,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产生内化效应。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内化效应包括多方面,如:思维内化效应、语言内化效应、行为内化效应、思想内化效应等。而在语文课堂上,思维和语言方面的内化又显得尤为重要。

曾听到过很多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像个学生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现在的很多学生缺失了作为一个学生该有的本色。一个真正的学生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富想象力,一个说话、行事都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孩子。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以童心关照童心,对帮助学生回归真我有很强的效应。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原始的想象力得以驰骋。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研究证明,孩子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想象力的丰富,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该具有的显著标志,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很多资料显示:热情可以极大地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而情绪不高则会使想象力的发展受到抑制。而带着一颗童心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语言亲切、态度热情的人,这就会将热情传递给学生,对学生更有利。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不会被教育者所扼杀。

陶行知说:“我们加入到儿童生活中,便发现了孩子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应与每个学生平等相处,练就一颗童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走入他们内心,去以童心发现童心,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教师富有童心,才能真正保护和利用学生的童心、童趣,为他们的创造发明搭桥铺路。为了使中国人也能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我们就应以一颗童心去引领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会不断发展,创新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学生内心的真性情得以抒发。

真性情就是一个人真实的个性与自然的情感,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不落俗套、不拘一格、不袭前人的原发性的创造能力。真性情者真实、自然、自由、独立,会为创造力的迸发准备条件。这种创造力,是活生生的生命泉水的自然喷发,不是预设的条条框框、情节模式的人工作做,也不是以老师的某种权威力量的压制或认可为目的的刻意雕琢。而孩子正是这种创造力滋生的沃土。

当教师以一颗童心去真切地解读、分析整个世界时,才会给学生做个楷模,让学生释放真我,回归自然,敢于、能够抒发自己的真性情,成为一个“回归真我”的本色学生。

因此,以童心关照童心,就能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为适应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做准备,就能帮助学生回归真我,找回学生该有的本色,实现一种“内化效应”。

四、促进学生人格提升 ----延伸效应

所谓“延伸”,是指学生通过对课堂上内容的学习,不止是在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上有所提高,在思想和人格上也有更多提升,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极言教师的职责不止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应通过我们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学生毕竟是社会中的人,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势必会影响他们,使他们的一颗童心逐渐被腐蚀、被同化,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他们的人格不断扭曲变形,这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负面问题。

事实上,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与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安排,逐步达成,而并非给他“谦虚”的概念就会形成“谦虚”的品质。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他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和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衡量他们。因此,我们只有带着一颗童心,以孩子的思维来引导学生,以孩子的言行来教育学生,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足见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与学生的灵魂、人格息息相关的事业。而一个高高在上毫无童心的老师,是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更不用说能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儿童般的情感,儿童般的兴趣,儿童般的思维,儿童般的纯真。卢梭在《爱弥尔》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因此,以童心关照童心,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心理,并且以一颗童心去体察、关照、影响孩子的童心,才能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你的为人,才能欣赏、认可你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促进学生的人格不断提升,实现最终的“延伸效应”。

我们常说,人的健康之道是到老也要保持一颗年轻向上的心。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这些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是的,“童心无价”,看来语文教师不光只应引导学生用童心去审视这个多彩的世界,也应自身永远保留着一颗珍贵的“童心”。拿出我们的童心看待孩子,和孩子们相处,我们的教育工作一定会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充满着乐趣。

只有以童心关照童心,才能以童心理解童心,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应,这样的课堂也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