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看课题提问”的几点思考

(2019-10-25 22:48:5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卢永霞

一、现状透视

之一:公开课上的作秀

近年来,在不少语文课堂景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老师板书课题,然后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你猜作者会写些什么?”,或“你想知道什么?”于是,学生围绕课题展开想象,生发出许多问题来。老师就说:“有些问题,我们读了课文就能解决,下面请大家读课文。”于是,一读之下,小手如林,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而有些问题则是不着边际,任谁也解决不了的,老师只好布置学生课外去查资料,但真正落实的又有几何呢?

我想,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不能不把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提出“看课题提问题”这一环节有效度究竟有多大呢?例如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石头书有没有作者?有没有出版社?”“我想知道石头书在哪儿能买到?”“我想知道石头书是不是一页一页可以翻开来读的”“石头书有字吗?”“石头书有画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在预习之后学生应该可以知道石头书究竟指什么,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毫无价值。

勿庸置疑,“看课题提问题”往往成为公开课的作秀场,有些公开课设计这样的环节,给人的感觉就像老师设了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心领神会地乖巧地钻进去了,然后再由老师设置某个环节如默读、交流、合作学习等,将学生从圈中一一解救出来,师生配合默契,共同完成预定的目标。而事实上,平时的课学生也许预习得不够充分,但公开课的预习一定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提出一些简单的肤浅的问题,他们的有效思维长度有多少?想想我们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目吧,在考场上学生无需合作、无需教学自己就可以解决多少阅读理解上的问题啊!

之二:常态课中的困惑

事实上,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看课题提问也常常成为教师导课的一种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常有骑虎难下之忧:

1 学生问个没完怎么办?

比如围绕《石头书》这个课题,学生就提出了20多个问题,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含个别简单问题就地解决所花的时间)。这20多个问题大多各不相同,只有一两个大同小异,让我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大开眼界。但同时我又想到,这20多个问题这节课能解决吗?这20多个问题,我都不能完全记下来,学生能记下来吗?(除了记住自己提出的问题,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他们没有太多印象。甚至学到后面有的学生都忘了当时自己提出的问题了)如果不能解决、无法记住,那么这20多个问题、10分钟的课堂耗时是否有意义、有价值?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处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归三类:

一是对学生与文本作深层次对话有引领作用的,这样的问题往往不多,事实上我们一节课的教学也就只能解决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而已。

二是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可以了解或掌握的。这里也有一个根据学习程度区别对待的问题,有的程度好的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解决了,这对他们来说就不是问题,可也有一些孩子,不能否认他们也预习了,可是由于不认真或理解水平的问题,他们确实还没有弄懂那些本该在预习中解决的问题。

三是与本课知识内容相关,但通过学习本文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航天飞机》一课提出“航天飞机是靠什么发射升空的?”“我国有没有航天飞机?”“杨立伟叔叔乘坐的神舟五号是不是航天飞机?”等。

对于一类问题,无疑那是我们盼望的结果,也正可以以此类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地钻研文本。那么对于第二、三类问题该如何处理呢?这些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较大比例,往往占用了大量时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应对策略:

关于“看课题提问”的是非功过,可以说褒贬不一。我想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那么,怎么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提高“看课题提问”的实效性呢?杨九俊先生提出:要保证教学效率,必须强调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一是要对教学要素精益求精;二是要尽可能拉长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但也不能成为一个僵化的模式,而应该因课设练,因课设问,因课设学。不是所有的课题都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新课必须看课题提问。有些课题极具启发性和提示性,学生可以因此展开思维的翅膀想开去,比如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东方之珠》《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等;而有些课题则没有太大的思考空间,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西湖》《北大荒的秋天》《石榴》等,学生往往生发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根据课题提问题,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肯定的。所以,孩子如果有问题要问,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给他们发问的机会和权利。但是学生的问题应该在他思考的基础上产生才有价值,应该是自己在预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无字词典’要加双引号?”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他读书了,思考了,文中却没有明白的答案;而教学《石头书》时学生问“石头怎么可以拿来做书呢?石头书有字吗?有画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完全能够自己解决的,因为文中有明确的答案呀。这样的问题它的有效思维长度显然不够,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而针对比较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良莠不齐,张忠诚老师提出“教师要善于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我很赞同。剔除了假问题,就避免了作秀和无效地浪费课堂时间(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不着边际,而教师为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却不敢喊“停”,再加上不善于引导,就造成了时间的流失)

此外,看课题提问还可与检查学生预习相结合。如:“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通过昨晚的预习,哪些问题你已经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希望在这节课中得到帮助?”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还可以追问:“你是怎么解决的?从哪里找到的答案?”对于不能解决的一类问题,可作为本课重点教学内容;对于不能解决的二、三类问题,可通过同伴互助交流的形式进行快速解决。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时,老师要有相当的机智,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归纳整合,删繁就简。

三、形成结论

看课题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引领学生钻研文本的方法。看课题提问应与学生预习的结果相结合,将“看课题提问”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课题,解读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