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厌写作文到积极主动参与
(2019-10-25 12:44:00)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我们老师都感到比较困难。学生厌写作文已经成了老师们不朽的话题。有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办法呢?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的尝试。。作为教师该怎样让学生在习作中感悟生活 ,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乐于积累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少先队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春游 家庭集会和家务劳动等,学生参加了不少。然而,学生都当作业任务完成了。这些本应获得的写作素材,由于学生自己没能很好的感受和把握而失掉。语文老师该如何使这些写作材料成为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呢?一堂作文课使我受到了启发。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二单元积累运用中习作要求是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在这堂课中我一改平时机械似的泛读范文的方法,把学生平时日记中与本次习作有关的内容作为作文范例。有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今天下午回到家,看见院子里有20只小鸡。我走过去轻轻抚摸着小鸡的头,这些小鸡浑身长着黄色的绒毛,特别可爱。当我走近它们时,它们都跟在我的后面,唧唧的叫着,好像在说“小主人,我们饿了”。我进屋拿了一碗饲料放在地上,小鸡们飞快地跑过来吃食。可是我发现有一只小鸡没有过来,就用手把它捧起来,一看腿断了,我摸了一下它的腿,它痛得乱踢,我感到了小鸡的痛,就抓了一把饲料放在它面前它赶紧吃了,多可爱的小鸡啊,我特别喜欢它们……这个学生把小鸡的特点和对小鸡的喜爱用日记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当他们听着老师范读自己的习作时,他们所固有的的表现欲就通过写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后来我发现学生开始喜欢作文了,因为他们知道了写作文不是用来应付老师,而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当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习作素材。观察是所有感觉器官对特定事物的感知体验。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观察;围绕目的进行重点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开动所有感觉器官去观察。其次观察要有正确方法。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进行整体观察、分类观察和对比观察。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一要联系生活实际,在观察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二要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感悟、体验作者的观察方法。学习观察不只是学习观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观察能力。只有在生活实践和阅读实践中学习观察,才能逐步形成观察能力。再次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习惯的影响是无限的。小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力强的特点,一切都苛求学生去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是不现实的。因此,习作训练要特别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观察兴趣,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促使他们近早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内容不具体,说空话、假话,表虚情假意的现象,我们要切入学生的经验领域和精神世界,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症下药。引导学生通过表象活动,再次观察事物,感悟内容。切莫用粗暴简单的办法挫伤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观察和习作失去信心。要注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三指导学生注意积累,随时收集、整理信息材料
指导学生习作要特别注意积累。如果学生不注意积累,激发起来的写作兴趣有可能成为昙花一现,因此我注意要求和引导学生,无论是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还是对客观存在的见闻,都要随时记录下来。要把对活动和见闻的心理感受、感想也一并记录下来。让写作的材料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我具体从四个方面入手。从阅读中进行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我针对优美的文句、精彩的片段、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以及观察方法等,都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并加上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要加大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和观看音像、网络资料时,注意收集、整理、记录一些习作材料。从观察中积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些随时都可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我让学生把观察与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录。既便于记录,又便于查找、比较和选择。定期、定时地交流积累。我利用晨会、板报、班级学习园地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交流积累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