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要适应新角色的要求,除了思想认识上要扭转“以教定学”的思维惯性,在教学策略与方法、个人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等方面,也需要进行自我审视与改造、提升。
教师要重点做到“两个关注”
闫自龙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忽视学困生的现象,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给个体独立思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个体“单打独斗”的传统学习方式,但它仍是以学生个体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离不开小组成员个体的学习。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
一是课上讨论声音过大,看起来“激烈”,实则成员间根本听不清对方说的是什么,学生个体根本无法做到倾听,更谈不上静心思考,提炼、汲取他人思想,生成、提出自己的新思考、新问题。
二是有的教师不时打断学生的讨论,一直在用“快速”指令语督促,“请同学们快速完成交流讨论”“由一名学生快速板书到黑板上”“请同学们快速讨论错题”……“快速”创设的是一种“快马加鞭”的匆忙慌乱的教学场境,学生不能静心也没有时间进行真正的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个体在倾听、交流讨论中学会提炼、汲取、融合他人思想,在提高自主思考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下,提高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小组讨论指令发出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个体足够的独立自主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时不要用督促的语言来打断他们的思考,搞得他们心神不宁。学生个体只有在安静的独立思考中,才能想出自己较为成熟的观点和问题,才能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与同伴开展交流。
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存在着这些现象:
小组交流讨论时,大多是两个优等生(A1对A2)、两个中等生(B1对B2)、两个学困生(C1对C2)同层“一对一”交流讨论。由于A、B生怕耽误时间,怕自己思维得不到启发反而受到干扰,不愿意与C生交流讨论。C生也往往由于不自信或自卑不敢主动与A、B生交流讨论,他们很难得到A、B生的有效帮助。
进行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由于怕“卡壳”,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往往让A、B生上台展示,C生很难有机会;教师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如果只到各小组的A、B生身边,倾听、收集他们的学习信息,而忽视C生的所言所思,他们中有价值的思考和问题、典型错误就会被教师遗漏。
其实,学困生才是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重点帮助的对象,他们暴露出的问题是教师把握教学的基点,是教师授课的起点,是最真实的教学资源。补齐短板,实现全班学生共同“富裕”,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其德育价值所在。
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四点:
一要引导A、B生多与C生进行交流讨论,多关注、倾听他们的想法;二要注重引导小组跨层交叉讨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为“小先生”;三要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尽可能走到每一个小组的C生身边,参与他们的交流讨论,倾听、收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对正确的及时给予点评、鼓励,多给其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对典型的错误做法与思维,作为教学资源,以此展开教学;四要与C生多做课下经常性的沟通,鼓励他们多参与小组交流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增强其自信心。(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教研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