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诗意课堂,感悟经典思想

(2019-09-19 17:33:3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名师就是指在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灵活有效的教学,并且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他们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案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从课堂教学入手来领略一下诗意课堂的教学魅力。希望通过对名师课堂教学魅力的探寻和研究,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用来学习、借鉴的范本,以达到名师典型引路,促进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什么是诗意课堂

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着课堂,用诗样的精巧锻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意蕴营造着课堂,用诗样的激情澎湃着课堂。诗意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诗意的课堂具有了新课标引领下新课堂的一切特征,它关注生命、生活、生态,它关注感悟、体验、对话,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思维、灵性,它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代表性名师王崧舟—诗化课堂,诗意人生

1)“情感”--王崧舟诗意课堂的“标识”

他认为语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课堂上教师激情地投入,用情去解读文本,用自身的情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课堂上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诗的情感,或高亢激昂、或悲婉凄清,听课者和学生和老师一样融入了文本,激动着、愤怒着、自豪着、悲伤着、兴奋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沉醉其中,被深深地感染着。如:《长城》片段在学生观看了长城的各种图片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面对这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生写完后)师再引导学生把你心中的歌,把笔下的情,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了共鸣。

2)“大气”——王崧舟诗意课堂的“架构”

王老师的课无一处不透视着为师者作课的匠心与灵性,正如他所说的:一堂好课,如一幅国画,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导课、结课、版块、细节、承接、转换、文本、拓展,都要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他的课堂浑然天成,大气洒脱,有大家风范。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他以“纹丝不动”为基点,大处落笔、整体勾勒,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悟英雄的伟大形象。片段:师: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生:我是从“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是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现”,这里的纹丝不动指的是战士们在生理上克制自己想动的念头。师:你从字面上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事实上,必须做到纹丝不动是有具体原因的。你再往前面读一读,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学生读课文时老师随机引导,原因之一是白天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二是如此近距离的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三是我们在低处,更容易被敌人发现。当学生读完相关文字后,师进行评价:读得很准,说明你已经完全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但是,你不光要去理解纹丝不动的原因,你更要用心去感受战士们的纹丝不动。再来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读)师:听完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生:潜伏的形势非常紧张。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再次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生再读,师:现在我们都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前面60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多近啊!你们要是稍有一个风吹草动,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起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和严峻。(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在学生充分读懂这段话后,师: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学生又从结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在学生读相关段落时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得很到位后,师再启发:是啊,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一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有没有同学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也就是说,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继续深入地朗读课文,这个片段教师紧紧围绕“纹丝不动”从多种角度解读课文,体现了王崧舟课堂的大气而不失精致,洒脱而不失匠心。

3)“智慧”—王崧舟诗意课堂的“神韵”

语文是一门情感的学科,一门人文的学科,更是一门智慧的学科。解读教材需要智慧,构建课堂需要智慧,引领学生需要智慧,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更需要智慧。缺少“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空洞”的,缺少内涵的。王老师在《草船借箭》这节课中展示给大家的就是充满智慧的课堂。课文中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而在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句话时是笑着说的。我们研究研究诸葛亮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学生充分读课文后,有的说笑曹操,是讥讽的笑、轻蔑的笑;有的说笑鲁肃,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有的说笑自己,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有的说笑周瑜,是会心的笑、自豪的笑。学生针对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后,师生分角色朗读,在学生理解和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深入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个微不足道的“笑”,一个平淡的足以让大家都忽视的“笑”,在王老师智慧的解读下拥有了丰厚的内涵: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个熠熠生辉的“笑”,笑出了王老师课堂的智慧、人生的智慧;笑出了学生的智慧,笑出了学生发展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