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到底教给孩子什么?

(2019-08-15 22:00:21)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一、一节语文课的现状与思考。

语文教学到底教给孩子什么?

星期一我上了一节综合指导课——谈变化。国庆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查找有关各个方面变化的资料。记录、摘抄、打印、图片、数字均可。开学上课前我翻阅了学生们的资料,结果大失所望,踏实一点的学生自己写,有4个;灵活一点的剪剪贴贴,有4;还有6位勉强算完成作业,其余近一半学生没有交。面对这种情况也许我早有预计,没有生气,而是在班里对表现好的4位同学大力表扬,对有条件有能力反而没有完成作业的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然后再次进行了资料查找的指导,指导了查找资料的几种形式和方法。接下来从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和学生进行了交流指导。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性很高,争着抢着说自己了解的变化,但表达方式简单。我生怕学生说掉了,不断地补充添加。在大家热闹的发言背后,我也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出声,好像没有多少感觉。我想一方面是这部分学生根本不留心周围的世界,一方面是缺少这方面的信息,还有就是懒得说。也可能个别同学,对老师和同学热闹的谈话并没有记多少。

下课以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表面看着热热闹闹,你说我说,实际上缺乏层次和深度,缺乏怎样说的指导。主要表现是:教师替代多,过于自我表现;,课前备课不深入,另外是假期布置作业时查找并处理信息的方法指导不到位。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学生懒惰原因在作怪。每次碰到要找资料等综合实践活动总是怕麻烦、懒得动手,只完成一些应付考试的书面作业,久而久之就淡化了语文的实践性。

这节课后,我又一次想到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教给孩子什么?

(一)问专家名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浦东名师、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特级教师到你家》主讲、电视台《贾老师教作文》节目主讲、民进上海市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委员。现上海市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贾志敏老师在讲座时引用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文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意思就是要使学生会说话,会写文章,用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写文章。

叶圣陶老人认为,语文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上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听、读、说、写同样重要,要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受到最好的训练。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不是历史、地理一样的知识课,不应以讲为主,而要提倡启发诱导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和习惯。

(二)问同行。

教生字词语、课文、课后题,教参上要求掌握得都要教。语文知识太碎了,没法说……听说读写都要教……

(三)问自己

我十分认同叶圣陶、教育专家的看法。但怎样落实?效果如何?我清楚,十分不满。是自己的能力差?还是现在的学生差?是大家都差?还是时代特征?是期望值太高?还是评价标准不同?……等等,都有待研讨。

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大约经历了三个:最初几年学着教,人家怎样我怎样,照着教案往下灌;但总是觉得不如意,怎么就达不到人家那个效果?知识落实不到位,就想办法补,但能力补不上;第二个阶段是:由于考试和能力所迫,特别关注语文教学任务的落实,怎么把课后考核的重点给突破了;答案是有了,怎么来的,教师和教参总结的,学生接受而已,考前背一背。第三个阶段,新课改后,倡导合作学习,重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落实了,个别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但习作水平仍然让人头疼。听完赛讲课,就总想着完美,总有许多的抱怨;

(四)问学生,语文课学什么?

学生会说:学生字词语,学课文……很少有人说,学会了表达与写作。

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明确,那就是:学表达,学习作;回眸现状,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个人的定位与目标。

随着年龄、教龄的增加,随着学习交流的深入进行与反思,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并深化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用得成才是最好的,别人好的我欣赏,关键是为我所用。由此,我为自己的语文教学定了几个目标:

(一)用好课本,落实“双基”。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落实。加强字词教学,落实朗读背诵要求。在口语和习作中强化表达方式方法,规范表达书写。重视书写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对于经典课文,我们一定要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和精华。因为是经典,所以不必过多地旁征博引,只要老老实实围绕文本,引领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学方法,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该背的背,该仿写的要仿写。

(二)用好教材、教参,教给方法。

对于教参,我的看法时,备课前先看课本,像学生一样去阅读,感悟,在想想自己的阅读感受是什么?有哪些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带上这些想法和感悟用心阅读《教师用书》,看看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即腹稿,再参照备课设计,教辅材料形成自己的教案。其实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写到教案上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过程。很多时候,课堂上又生成了新的教学方式,有时根据实际情况又做了大量的调整。现在的北师大办教参,条理不够清楚,从应试和使用的角度来看,很不实用,需要教师动脑调整,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

学语文同学其他学科一样,处处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如:读书、写字的方法;阅读、习作的方法等等。

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有人做过形象的比较:“教教材 ”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的目的。“用教材教”就是把教学当作教学的例子。“教教材”,学生的感受就是坐上了一趟车,只看车内的天地,不管车外的风景,“用教材”教,学生的感受就是边走边记,边欣赏风景。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也都是课程。

2、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3、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的。

(三)从课内引向课外,这一点大家都在做,但要坚持,要检查效果。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叶老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实用而清晰的教学之路。既然语文是例子,我们就把它们当成例子教学吧。课文叙事有特点,就让学生学习它的叙事方法;课文说理明确,就让学生明白它的道理,以应对生活所用;课文文字优美,就多读读,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我们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现作者思考过程,从而花时间重复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你就真的在课堂上把蔺相如演绎得活灵活现,或者把乌龟的话学得惟妙惟肖,又有什么实际意义?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运用的能力。一堂课,学生学无所得,没有得到实际的语文实践,再精彩,再生动的语文课都是失败的。

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教给学生应付试卷的能力外,更多的应该是教会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尽管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也要去做。也许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天空中布云朵,究竟哪一朵云彩会下雨,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有一个目标:就是让这种漫长的语文教学过程变得短些,再短些。

    不同的教师,语文课堂不一样,同样的教材、教参使用的效果不一样,让我们共同努力,切实做好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在务实求真中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