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方法

(2019-06-01 14:44:02)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刘立新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常困绕着我:课文长,课时 少,怎么处理?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学习和实践,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 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善于突出一 个重点,以此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本文就长文短教的几 种基本方法作简单探讨。

一、以点带面法

有些课文,我们如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点,有的放矢地组织 教学,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而这 种“点”往往集中在个别词语上。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 文第九册《白杨》一文 , 只需抓住“高大挺秀”和两个“沉思” 便可使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路豁然贯通,与此同时也把读书的 “金钥匙”交给了学生,读课文,把形容白杨树的一个词语 找出来。(高大挺秀)“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要想理解 这个词语,就得往下读,请同学读第三小节。练习:“你看那 树多高?”说明白杨树(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 伞。”说明白杨树( );“你看它多直!”说明白杨 树( )。为什么不说“高大挺拔”,却说“高大挺秀” 呢?请同学读第一段。作者赞美白杨树仅仅因为它“外秀” 吗?请同学读第14小节。爸爸这样说只是在赞美白杨吗?围 绕“高大挺秀”这个词进行辐射式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联 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方法,而且深刻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借 白杨的品质,来表白爸爸的心。最后抓住文中的两个“沉思” 引导学生探讨两次“沉思”的内容有何不同 , 从而使学生知道, 通过写爸爸的两次沉思,意在说明: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杨 树那样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作出贡献;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杨 树那样,“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二、以句穿文法

许多课文中都有点晴之笔。这种句子容量大,常能起到提 纲挈领,统领一段或一篇主要内容的作用。它与全文各个部分 都有内在联系,教师如果能将这个重点句的理解和课文思路, 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直达教学 目标。

三、以段学篇法

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 在教学中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 在知识技能的讲解传授中尽量渗透特定学法和习惯,并突出教 学步骤 , 显示学习过程,就能使长课文平淡的教学充满了情趣,效果会大不一样。

四、直奔中心法

有些长课文中心外露,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概括出文章中 心,然后分析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预习后后找出中心句: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围绕这一句返顾全文: 课文首尾有何关系?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高贵品质的?通过具体 分析后,出示练习:鲁迅先生为自己的( )想得少,为别 人的( )想得多?这样便产生了由揭示中心──分析内容 ──深化主题的教学思路,减缓了理解坡度,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五、引辩诱思法

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差异,小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常出 现差异,甚至各执一方,莫衷一是。对此可抓住时机,提挈矛 盾,引导争辩在争辩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含,同时认识也可得到 统一。

六、线索串连法

有些长课文包含着几条线索,教学时进行有机串连,可简化头绪,强化整体功能。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的选择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和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我们在选择具体的教法时,要从本班学 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灵活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