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专题讲座--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4)
(2019-05-08 22:48:07)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教学答疑
王崧舟
有老师问:阅读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引导”,而不是“灌输”、不是“告知”、也不是“牵着鼻子往前走”。那么,如何引导呢?在本讲的第一课时中,我介绍了三条基本的教学策略:第一,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第二,把握文本的个性化主旨;第三,把握文本的时代意义。有关这三条教学策略的具体阐释,建议老师们再看看相关的讲课视频,也可以读一读这一课时的文字讲稿。
另外,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我觉得在课堂实践的层面上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把握,因为,学生的一些感受、体会、见解往往是在阅读文本局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上一叶障目、浅尝辄止;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或者说文本的文眼,往往就是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某种体现和折射,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大方向就不易出偏;第三,当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在把握上出现偏差甚至谬误的时候,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深入细读文本,在比较、分析、归谬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正确的轨道。
有老师问:如何让语文阅读变得充满快乐呢?
这个问题关注了学生的阅读心理,提得很有针对性。确实,现在的很多阅读课学生并不喜欢,甚至还讨厌、害怕。这里面有多种原因,比如,有些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情趣,大量机械、枯燥的阅读练习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等等。
那么,如何让语文阅读充满快乐呢?第一,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真实阅读。所谓真实阅读,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就是一种原汁原味的阅读。第二,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阅读,尊重学生在投入的阅读中所获得的各种感受和体验。第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和方法,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第四,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状态和过程要多倾听、多唤醒、多激励,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阅读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应该说,进入语文课程的绝大多数文本对学生还是有着相当的吸引力的。当学生在真实、投入、主动的阅读过程中被文本的吸引力牢牢吸引的时候,也是他们阅读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有老师问: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让课堂更加精彩?
这个问题实际上隐含着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如何让阅读课堂更加精彩?
我觉得,要让阅读课堂更加精彩,提高阅读教学效益肯定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和维度。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关键在于“兴趣”、“能力”和“习惯”,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较强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效益自然就是高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就是要倡导一种真实、投入、主动的阅读方式,用文本本身的吸引力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的过程、幸福的过程。其次,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阅读教学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比如,有些文本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体验,有些文本可以让学生创编成课本剧加深体验,有些文本可以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拓展材料充实体验,有些文本可以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激活体验等。最后,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建设,不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第二次答疑
王崧舟
有老师问: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出现两个弊端:画地为牢,要不就画蛇添足。出现这一现象该怎样纠正?
画地为牢,说明学生的思路打不开,阅读面不够广。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其中了。第一,要引导学生打开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第二,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阅读视野越来越开阔了,自然阅读的思路也就灵活了。
画蛇添足,往往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不够深入造成的。尤其是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握不清,更容易导致阅读理解中的画蛇添足。因此,当学生在阅读中出现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细读文本,通过一些关键词句的解读品味,使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有效避免阅读中画蛇添足现象的出现。
有老师问:拓展资料的运用是放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放在课前是否给学生有先如为主的束缚?放在课中是否影响进度打扰联贯性?放在课后势必要再回到文本才能真正理解那是否有重复之嫌?会影响课堂效率加重学生负担吗?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看得出这位老师对于文本解读和资源拓展之间的关系做过相当认真的实践思考。从大量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看,资源拓展并没有一个僵化的模式,根据文本解读的实际需要,有些拓展可以前置,有些拓展可以后置,有些拓展则是随着文本解读的进程相机呈现,即所谓的中置。
要不要拓展,拓展在何时呈现比较恰当,关键要看文本解读的需要。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在文本解读前,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历史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时的拓展就可以前置。有些文本,就其本身的内容看,其思想深度和情感强度对学生而言可能尚嫌不够,这就需要拓展一些思想深度和情感强度更为厚重一点的资源,这时的拓展就可以是后置。也有些文本,在解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信息、思路等方面的问题,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拓展,可以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这时的拓展通常表现为中置。总之,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升文本,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个目的,只有这样的拓展,才是有意义、有效能的。
有老师问:由于条件限制,在阅读教学时拓展材料难找怎么办?
应该承认,这的确是个问题。有时,为了寻找一个适切的拓展材料,要化去老师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树立终身备课、生活化备课的意识,逐步养成终身备课的习惯。平时多从语文课程的角度留心、收集一些相关的材料和资源,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到时候上课要用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搜寻相关的拓展资源,这是一条既便捷又高效的途径。第三,加强同伴合作、互助交流。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有的我未必有,我有的他也未必有,当资源共享,经常交流,自然就会你有我有大家多有了。第四,充分调动学生搜集拓展资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几十个孩子撒网,总比你一个人撒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些吧。
有老师问:就小学生而言,如何指导他们进行古文阅读?
古文古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呢?第一,要抓住一个“诵”字。让学生先将古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味来,到最后能熟读成诵。第二,要落实一个“通”字。古文在内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借助文本的相关注释,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读通古文,不一定串讲,不一定字字落实,只要学生能将基本意思理解准确就可以了。第三,要追寻一个“趣”字。古文难读、难懂,很容易是学生读而生畏。所以,老师要利用各种手段,诸如质疑问难、情境还原、媒体呈现、表演诵读等等,教出古文的趣味来。
有老师问:在阅读教学中的关注文本独特的结构特征中的“结构特征”具体指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专业。我在第二课时讲述《发掘文本的语言因素》时,讲到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独特的结构特点。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阐述的:文本的结构特点,主要是指行文过程中独特的思路、与众不同的构篇形式和构段形式等。不同的文本结构,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和言说效应。比如,首尾照应、插叙、倒叙、前后对比、延宕、一唱三叹等等结构特点,都有着独特的表情达意的功效。
譬如,《圆明园的毁灭》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概述圆明园的辉煌和珍贵,只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种行文结构就很有特点,它通过一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圆明园被毁的耻辱、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以及对英法强盗的强烈痛恨推向了极致。
又譬如,《月光曲》这篇课文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它基本上是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第二部分,描绘乐曲《月光曲》本身的意境。实际上,这两个部分在对贝多芬情绪的刻画上是同构的、一致的。生活的月光曲和钢琴的月光曲都寄寓着贝多芬对音乐、对人生的一种高雅的洞见和理解。因此,这两个部分在结构上就形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文本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解读、深刻领会,我们就能发现、把握这些文本的结构特点,并将其转化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