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专题讲座--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1)
(2019-05-08 22:34:1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第一课时 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文选型”的教材。这种类型的教材,主要是有三个系统构成的。第一,就是“选文系统”,或者说“课文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一篇篇的选文和相关的课文注释等;第二,就是“练习系统”,课前的提示语、课后的思考题、练习题、单元练习题等都属于这个系统;第三,就是“插图系统”,教材里面各种配合课文内容的插图就属于这个系统。显然,课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我们今天讲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主要讲的就是要用好其中的课文系统,或者说文本系统。当然,从完整的角度看,要好教材还包括用好练习系统和插图系统。
阅读教学为什么要用好教材?特别是为什么要用好其中的课文系统呢?这是因为:
首先,课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离开了课文,教什么、学什么就没有了着落。
其次,这些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定的,在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上都有着相当高的典范性。
再次,按照选材的原则,课文的选编,体现着一定的科学性、序列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具有目标性、权威性。
最后,从课文所承载的内容看,它们是数千年文化宝库的精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用好教材。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用好教材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专题。第一,要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第二,要发掘文本的语言因素;第三,要处理好立足文本和适度拓展的关系。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个方面,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每个文本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有它需要加以言说的意图和目的。这些,形成了一个文本相对独特的价值取向。在解读和处理教材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文本独特的价值取向。
一、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
文本的内涵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有主导倾向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就体现了文本内涵的丰富性,但无论如何,一千个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林黛玉”,这就是文本的主导倾向。
有篇课文叫做《去年的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在树上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歌。冬天,鸟儿飞走了,答应树的要求,明年再唱给你听。可是,第二年鸟儿回来后,发现只留下树根了。鸟儿就问树根,树哪儿去了。树根说被伐木人砍了,送到工厂去了。鸟儿又到工厂,问工厂的大门,门说,做成火柴运到村里去了。鸟儿又到村子里,问一个坐在煤油灯旁的小女孩,小女孩说火柴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灯还亮着。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唱起去年的歌给灯火听,最后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在引导学生解读这个故事的主题时,学生各自发表了独特的看法。
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有的说:我体会到乱砍滥伐树木,破坏了环境,使得鸟儿没有居住的地方。我们要保护环境。
有的说:我体会到砍树的人很可恶,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了树木和鸟儿的友谊。
有的说:我体会到了树木很伟大,为了人们能点燃油灯,宁可牺牲自己。
有的说:我体会到鸟儿很真诚,它为了自己答应给树木唱歌,历尽艰辛,非找到不可。
对于这些学生的发言,老师都一一地表示理解、肯定和夸赞。他的想法是,既然新课程强调要多元理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我就应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
多元解读就是随便解读吗?可以不讲原则、不讲主导倾向吗?
事实上,多元解读必须以教材的主体内容为依据,首先必须着眼于教材的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什么都说对、什么都说好,那么,这就势必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失去正确、全面的价值判断。
以上五位学生的看法,事实上第二、三、四位学生的见解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文本,它的主题一般都是相对明朗的,《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朋友之间要信守诺言。鸟儿一诺千金,答应明年再为树木唱歌。为了实现这个承诺,鸟儿无论如何要找到树,并为它唱歌。
至于第一和第五种见解,和信守诺言有着一定的联系,从多元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不够准确的。
因此,要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就是要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大方向正确了,才谈得上尊重学生多元的、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二、把握文本的个性化主旨
文本的个性化主旨,往往是在和同类文本的相互比较中产生的。事实上,我们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同类主题的文本,比如,歌颂英雄主义精神的就有《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反映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就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反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就有《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永生的眼睛》、《和时间赛跑》、《花的勇气》等。
那么,既然讲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这些文本还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即便是同一主题的文本,也有它的个性化主旨。对于相同的主题,每一个文本在反映特定内涵的时候,角度、深度、广度、厚度、温度等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以《触摸春天》为例,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情。盲童安静在花丛中可以流畅地走来走去,一个春天的早晨,安静在花园散步的时候,竟然用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停在月季花上的蝴蝶。最后,在蝴蝶的不断扑腾中,安静又张开双手放走了这只蝴蝶。显然,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女孩。她的敏感、她的灵性、她的看似奇迹的行动表现,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安静对生命的珍爱。那么,这个文本的个性化主旨又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教学片断。(课例:《触摸春天》)
从刚才的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体认,教师紧紧抓住了“惊奇”、“张望”这两个反映人物内心丰富、敏感的精神世界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体验,来凸现这个文本在表达珍爱生命这一宏大主题中独特的、个性化的主旨。第一,即便是个盲童,也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只要自己对生活充满热爱;第二,重要的是要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内心敏感的人,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天地。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正是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对全文的内涵进行了有效地提升和强调,从而使文本主旨的“这一个”得到了彰显。
这样一来,就跟《和时间赛跑》区别开来了。那个文本,是在一再强调凡是时间里的东西都是永远也找不回来的,然后警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也跟《生命 生命》区别开来了。《生命 生命》则是从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生长以及作者在病痛地折磨中顽强生活等事例中,感悟生命的活力和价值,从而唤醒人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
三、把握文本的时代意义
任何理解都是处于历史中的理解。作为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这样。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情境才能呈现出来。因此,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时代意义。
大家知道,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作为一个阶级教育忆苦思甜的范本来读,被贴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的标签。实际上,这不仅不符合作家创作这篇童话的本意,而且使得这个内涵丰富的童话变得简单化和概念化,削弱了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怎样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怎样把握这个文本的时代意义呢?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尽管有时直截有时曲折,所以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不能不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首先需要看一下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背景,寻觅作家创作的动机。
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1岁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像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
2004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赴丹麦拍摄记录片,导演王越在深入接触了安徒生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作对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动机的一种理解。
我们还要看到,作家的创作不仅是个人经验的传达,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当时的丹麦还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许许多多穷苦的儿童过着和安徒生的童年、画片上的小女孩同样贫困的生活。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一面是饥寒交迫,没有欢乐,受人欺凌——马车横冲直撞,男孩抢走了她的拖鞋,另一面是“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可以看到圣诞树是那么大,那么漂亮。整篇作品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
但是在那个时代,作者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只能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作者写道:“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童话1961年被选入教材时后面还有一句:“——她们和上帝在一起了。”)我们过去把这一段话理解为一种反讽,因为上帝是没有的,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所以小女孩是痛苦地死去了。今天我们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我们忽视了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女孩幸福地死去。作者一再强调小女孩死时“嘴上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以为,安徒生的本意是认为死去就可以不再受苦,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女孩来说是一种解脱。安徒生用宗教的理想阐述了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从这个角度看,教材几经修改,把有关上帝的文字减到最少,固然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但容易使我们对安徒生的这篇作品产生误读。
有了这样一番文本细读之后,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着这样一些时代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把握:
第一,就是同情弱者、感同身受的那种悲悯情怀。今日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总体上说,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人民的生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好。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已成事实,而且这种现象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有些孩子因经济困难上不了学,在一些城市繁华热闹的街头,可以看到流浪、乞讨孩子的身影。面对这样的现实,今天的中国孩子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首先应当树立对贫困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在自己高高兴兴和父母同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想到有的孩子失去亲人没有快乐;在自己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时候,想到有的孩子缺衣少食上不了学……生活小康而不忘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者,如果我们能自己节俭给贫困者以帮助,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我想这是对当今中国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意义。
第二,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的人生信念。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不能忽视童话的主体部分,那就是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寒冷时想有暖和的大火炉,饥饿时想有喷香的烤鹅,现实中没有欢乐却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生活中没有亲情想投入奶奶的怀抱……对于生长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生活虽然困窘,却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一句流行语来说“至少还有梦”。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也要努力达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这种向往和追求,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努力把它们变为现实,在今日中国并不是什么虚幻的梦。这是因为我们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时代不同。事实上,今天有多少贫困地区的人用自己的劳动和奋斗改变了生活的面貌,走上了小康之路。“哀莫大于心死”。如果连这样的幻想和追求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和不幸。
第三,沿着这个侧面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的道路漫长,生老病死总是不可避免的,人万一遇上不幸,不要悲观和绝望,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怀着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上带着微笑”。如果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对成人来说则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