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阅读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2019-03-19 17:55:0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曹绍芝

语文教改从来也没停止过,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语文教学现状不尽人意是主因,既要提倡素质教育,又要围绕考点教学,时间是宝贵的,怎样使二者紧密结合呢?那就需要从语文的本质出发,上出语文课的特色来,而不是一堂课下来,让人感觉“四不像”。只有坚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道的尝试,才能使学生“曲径通幽”,得见“禅房花木”。

通常我们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定义为: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为了让阅读课上出“语文味”,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汉语言文学氛围

 1.伴随着两分钟预备铃声,课代表就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或背诵诗文,孩子们便自然的进入了汉语言的学习氛围。

 2.课中,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教师的授课语言美固然重要,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多发言,规范学生语言,如规定发言的基本句式:“我认为……,因为……”,使学生在语言的训练中,逐步体会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的妙处。

 3.多媒体画面,音乐的运用,使学生陶醉在汉语言文学的情境中。

自从班里有了多媒体,学习新课我尽量都用课件,这样,课堂中有了画面,有时候还配以音乐等,那种对视觉的冲击和对心灵的穿透力,使学生沉浸在文学艺术氛围中,大大拉近课本与学生的距离。

比如我在教《珍珠鸟》一文时,选用的是轻松愉悦的钢琴曲《梦中的鸟》,在上课前先进行播放,乐曲优美的旋律及其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正式上课时,再以《梦中的鸟》作为背景音乐朗读课文,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成的审美氛围中,学生们仿佛听到了小鸟啁啾的鸣叫,看到了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的小鸟趴在“我”的肩头,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熟睡的可爱的身形。音乐让文字再现成动感的画面,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很自然地就把握好了。讲《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播放《命运交响曲》无疑是恰当的选择,雄浑激昂的音乐似乎让学生听到了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深深地震撼了。后来的学习,学生异常活跃,发言积极主动,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文章分析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的思想在音乐中得到了升华。音乐也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音乐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充分地表现出来,很好地诱发了学生深层的审美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要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同时,使学生不知不觉中热爱上了自己的母语。

首先要与作者沟通。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心血,作为读者,我们必须循着文字逐渐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为此,咬文嚼字,甚至烹文煮字的工夫是少不得的。因为文本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唯一载体,脱离了对具体文本的涵咏品味,凭主观臆测而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这期间,教师可指点学生阅读的相关技巧,诸如学会抓关键词句,品开头结尾,悟抒情议论等,但万不可越俎代庖,为完成教学任务把现成的答案和盘托出。而应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去领悟、印证并积累阅读经验,最终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另外,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阅读。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的差异必然导致解读过程中的缤纷色彩。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与文本进行主动交融,从而更真切的领悟文章本身并获得思想和情感的提升,这是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也是一个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认为:“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而要真正悟出隐藏的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必须有个性体验的积极介入,必须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的思维。否则将难以获得阅读所带来的快感和审美意趣的提升。

如在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时,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所有对秋天的感受,然后再看作者笔下的秋天与自己的感受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从中引发对秋天更深入的体味。老师的给予的和文本讲述的只能是外在的东西,不能很快融进学生的灵魂,成为组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老师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背古诗词,当时背下来,但肯定不能全理解了,这需要随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丰富,才能逐渐消化一样。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当我们珍视每个人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努力营造出一种交流互动的氛围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充满勃勃的生机。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是阅读的较高层次。《盲孩子和影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总结好几个主题。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老篇目,从我上学时就学,到现在我教学生了还学,记得以前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时总是突出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摧残,而如果从儿童的视角看,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描绘也是充满情趣的,所以,同学认为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的心理,也未尝不可。教师没必要强拉硬拽到一个腔调上。

语文学习是一个过程,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如此,那块充满诗意的栖居地也许就在眼前了。

三、抓住契机,扩大积累

如,学完《秋天》一课,马上发动学生补充“一叶知秋、春花秋月”等词语,使学生的词汇量在不知不久中加大。如果用的时候脱口而出,那种欣喜定然会促使他更自觉的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课堂节奏张弛有序,根据难易,灵活采取单独、齐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不时融入生活的活水,就能够使语文阅读越上越有味道,教学相长会更明显,

语文的教改以后还要会继续,但我想不管怎么改,也不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本质,其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只要围绕着其本质进行探讨,就会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使学生爱上语文课。余光中说得好,“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母语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万方辐辏的智慧融合。学生学好母语绝非雕虫小技,而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仍需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