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成功的?

(2019-01-23 23:19:01)
标签:

教育

语文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香如故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可以说,从学校到上级主管部门,每个学期下来,组织各个科目的常态课、公开课、教研课、风采展示课、教学大赛等等,各种形式的课堂示范不一而足。老师们更是趋之若鹜,大有虚心求教、取经学习的良好心态。然而,每次活动归来,当我们深入进行反思时,却发现辛苦追寻的结果,却是所得甚少。因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故以下谨以“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成功的?”简要剖析个人的些许观点。

一、简洁朴素而目标明确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毋庸置疑,为了给听课者一个完整、新颖的课堂,为了博取听课者的眼球,各种形式的示范课中,施课者花费了高于常态课百倍的精力,从课堂的各个环节、各种展示形式、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精心地进行设计。这无可厚非,但是听课过后,我们常常发现,过于追求花俏的课堂展示活动中,因为施课者把目光放在形式的追求上,却往往无暇顾及其目的性与实效性。例如一堂语文公开课中,授课老师教学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贺年片》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各色贺年片的美,老师在课件中搜罗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单就展示与讲述就花了好长一段时间,课堂仿佛一下子成了贺年片的展示会;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老师从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范读、小组读等各种形式中反复变换,却忘了“每一遍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的宗旨。笔者认为,简洁朴素而目标明确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所谓的“简洁朴素”就是形式单一并不是坏事,只要是有实效的,只要是学生听得懂、能接受的,就够了!“目标明确”则是指这堂课要教什么,要让学生训练什么,提高哪方面的能力等等,作为任何一堂课,任何一种形式的课,我们都必须始终明确与秉持。另外,从作为听课老师的角度说,我也认为:便于听课者日后实施、让听课者听有所得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二、学生乐意参与的课堂才是成功的。当然,对于形式新颖的课堂,我们并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课堂上,学生乐意参与探索、交流,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气氛,抑或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都大有裨益,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幸福的,也是令与课者耳目一新、久久回味的好课。有一课风采展示课上,施课老师为了让学生观察“泡泡”的形状与颜色,进而写出自己看到美丽的泡泡及感受,她直接分发给学生每人一瓶泡泡水,让学生在明确观察要点之后,在课堂上心情地吹,快乐地观察,一堂枯燥的写话课,顿然成了轻松有趣的活动课。而后,教师再辅以句式的指导与训练,精美的句子立即呈现。也有某些课堂,教师为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硬要胆小而对活动不乐意参与的孩子上台,或唱或演,殊不知学生要么排斥,要么学生索然无味,这样的环节又何必?由此,我们必须始终坚信,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乐意参与的课堂,才能是有实效的,才是成功的。

三、学生学有所得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无论一堂课内容有多丰富,形式有多精彩,我们都必须围绕“让学生学有所得”的主线进行开展,无论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哪一方面,我们都应该看到,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堂才会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场所,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成为任何一堂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常态课也好,任何一种形式的课堂也罢,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之下,在老师的满堂灌之下,在老师的主观教学下进行,却忽视学生的学有所得与否,那么,这样的课堂,形同虚设,形同有体无魂的稻草人。就如同以上所举的“朗读”指导,记得有一年到深圳参加教学研讨会,窦桂梅老师就明确地提出,如果只是漫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学生必然生厌,我们必须明确,我的每一遍读,要让学生读懂什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有所得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四、师生双方都能够有所感觉,有所思考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罢,并不是一堂课的结束,而应是师生双方“反思”与“领悟”的开始。一堂课是否成功,其实施课的老师感受是最深的,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我的课堂上是否成功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对于课堂上的“突发生成”我是否应对及时机智……这是施课者必须深入反思的教学技巧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看,这堂课我学得快乐吗,我学会了什么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等,这是学生心灵深处的领悟。倘若课罢,师生双方都只像是匆匆下台的演员,舞台上的嬉笑怒骂,抑或是泪流满面都随着戏的结束而风干,却只入眼不入心,这样的课堂,不要也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