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考查,必须回到原点
(2019-01-07 16:34:59)
标签:
语文教育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菊春
一、走向歧途的名著阅读考查
2014年语文中考尘埃落定,综观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如:
湖南长沙卷
1.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绰号或自号常常能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自称“齐天大圣”,表现了他性格中的特点,又如《水浒》中宋江绰号“呼保义”,又号,体现了他为人仗义,好结交朋友的性格特点。
2.《水浒》塑造了三位身怀绝技的英雄:善盗的是鼓上骚时迁,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3.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名著以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主人公的有趣经历展现了小说的童话色彩,不过,这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才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长沙卷采用填空题型,涉及3部名著,考点为人物特点、绰号、书名、全书艺术特点,除第1题第一空需要一点点分析外,全部考查“识记”能力,且是“识记”浅易知识的能力。考生不读原著,只要紧跟老师的复习,便能作答。
广西柳州卷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阿长与<</span>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又渴求幸福的劳动妇女,她心地善良,为人质朴,热心为孩子解决疑难。
B.《格列佛游记》通过描述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等地的遭遇和见闻,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
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光明磊落、有胆有识的武松,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鲁达,天真坦诚、毫无心计的李逵。
D.《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描述汤姆、乔和蓓姬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孩子们沉着勇敢的精神。
柳州卷考点也是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采用选择题型,涉及4部名著,面广。选项虽包含着分析,但整体指向“识记”能力的考查。考生不必“真读”原著,考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便可从容应对,至少可以猜选。
江苏连云港卷
1.孙悟空踏上取经路后,曾几度返回花果山,选择其中一次简要叙述。
2.“当一个人只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在荒岛生活的鲁滨逊无时不在实践这句格言,请举出鲁滨逊以具体行动来改变自己生存状况的两个例子。
连云港卷取简答题型,考生若不读原著,难得高分,这样的“真考”对打击“假读”有贡献,在考查“真读”的导向上,命题者立场鲜明,指向明确,值得赞许。但是,考查的依然是“识记”能力。这样的“识记”题,按点计分,考生即使“真读”原著也难得高分——谁能在高度紧张的考试中记牢一大本书中的某一细节呢?
以上三地的试题极具代表性,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阅读题大体如此:以考查人物或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以考查“识记”能力为要。而这,离名著阅读评价的旨趣相去甚远。
“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理所应当,这也是平时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了解”不等于“识记”或“掌握”,命题若以“识记”为要,便不是考生的幸事,更不是语文教育的幸事。
二、名著阅读考查的本然追求
目前,考试在中小学教学中,是“教学评价”的最重要形式。在平常考试尤其在高利害的考试如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该导向何处?《义务教育语言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明了方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1]教师应当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3]。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4]。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精读、略读、浏览三种阅读状态进行了规约,提出:“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5]从学生的阅读实践来看,名著阅读属“浏览”,对其考查,宜归为“浏览的评价”——当然,浏览与精读、略读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标里的这些表述是名著阅读考查的原点。
那么,我们必须追问:“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考生是从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中捕捉信息,还是从记忆中调取“阅读材料”之后再捕捉信息?“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什么算是“有用信息”?
笔者认为,试题应当提供阅读材料让考生“捕捉有用信息”而不是让考生从记忆中调取“阅读材料”。浏览的内容,为什么要学生记忆呢?谁又能记住浏览的内容呢?评卷时,老师每每悲叹考生总是记不全、记不牢,失分惨重,是不是应归咎于命题呢?
其次,名著的“有用信息”不外两大方面:一是丰厚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二是言语智慧即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智慧。试题应当考查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收益状况。浙江省绍兴市的试题可谓难得的好题: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初三(3)班开展了“爱阅读,爱读书”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活动一:萃取名著精华
名著阅读,代代相传,同学们打算将所读名著浓缩为一句话作成书签,送给新初一同学。请你从以下“备选名著”中选择两部,仿照示例,完成书签。(句式大致相仿即可)
备选名著:《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水浒》
示例书签(一)书签(二)
活动二:探寻标题奥秘
标题,是名著之眼,在读书活动中,同学发现名著曾有过不同标题,以此展开了新的话题。请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发表意见。
甲:《骆驼祥子》介绍到国外时,有人用“拉车夫”作书名,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乙:《名人传》翻译到我国时,又名“巨人传”,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活动三:品鉴译海明珠
名家名译,各具匠心。在《简·爱》阅读交流中,很多同学拿来了书,当讨论到某些章节时,却意外发现有所不同,以此展开了品鉴活动。下面两种译本,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你联系小说的相关情节,并结合简·爱的个性,发表你的看法。
版本一: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祝庆英译)
版本二: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的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黄源深译)
绍兴试题舍弃故事情节等枝节,重点考查学生读整本书的体会及相关的“言语智慧”,抓大放小,大气开阔。试题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设计,三个活动均是现实中“可能的”活动,避免了“假考”。
活动一的仿例写书签,贴近考生,有例可循,降低难度,但是,考生必须整体把握书的大意、特点才能作答。考的虽是“识记”,但决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在考查“识记”能力的同时考查概括、综合及评价能力。考生必须真读,语言能力强,做题才有优势。活动二探寻标题奥秘,提供两本书不同译名,让考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去分析、评价。活动三:品鉴译海明珠,深入到关键情节的言语表达,探到语言的核心,考生必须比较、分析,才能得出评价的结果。三个活动,以“言语能力”的“学得”为旨,考查学生真实的从名著中学习言语的情况,不打外围战。
名著阅读考查,要“真考”,考查“真读”情况,让“假读”无便宜可占。但是,考查“真读”,不是考查“识记”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等“约定俗成”的“定论”“枝节”,应当考查由读名著带来的“有用的信息”,诸如引发阅读者的体验、联想、想象、影响,包括内容的与言语形式的。这是课标的要求。如果只停留于“识记”层面,违背课标精神,误入歧途,只会引导师生注重死记硬背,忽略过程、忽略体验、忽略滋养。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在名著模块的总复习时,师生常常感觉痛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名著的“知识点”浩如烟海,根本记不了。美美的名著阅读,遭遇这样的“识记”考试,能不闹心?
名著阅读的考查必须回到课标原点,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言语智慧两方面考查“学得”状况。当然,这样设题,对命题者要求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较宽的学术视野、丰富的素材、敏锐的语感。但是,必须如此!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也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说明:此为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省课改试点项目“建立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专题研究成果。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4第10期(人大报刊中心2015第1期《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