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设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争做课堂主人

(2018-12-14 16:09:52)
标签:

语文

教育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沈秋芳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语文“教”和“学”的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教学双主体;以学为主、以教为导。不论以何种形式,这二十多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都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宗旨的。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仆人,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

进入21世纪,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中,许多教学改革先进典型纷纷涌现,其中又以倡导“先学后教”的江苏洋思中学和倡导“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的山东杜郎口中学影响最大。

一、“新”教学模式威逼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问题通常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问题,当前语文教育界流行着两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学案”,教师将学生预习任务归并入备课范畴;另一种是语文课堂“展示”模式,从座位的编排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力争鼓舞学生自我展示学习成果。

201310月,在庆元二中教育集团的牵头下,集团课改小组来到云和二中交流学习。

课堂上学生们围坐成小组,手中一份“导学案”几近代替课本,教室前后两块黑板齐齐上阵,在40分钟的课堂内,学生展示、讨论、辩论的时间占了近四分之三,听课老师无不感叹课堂中学生参与度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让了讲台,闭上了老师们的嘴,学生学会自学互学,这样“理想化”的课堂正是当下“新”教学模式的产物,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效仿者忽略了早晚自习的预习常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建设、学校评分奖励制度等。如若没有一个由上而下的完整课改体系,这种“热闹”的语文课堂只是带学生们做了个游戏,而非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现行的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缺少“人文性”,也大致是这个原因,语文课堂的厚重感已渐渐被哗众取宠的学习方式所取代。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应是引导带领学生发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学生方能在课堂至于渐渐沉浸于“语文文化的味道”之中。

二、深入文本,追求充分的学生活动

语文课堂学习活动既是语文课堂的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更是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途径和通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应注重有效落实“以学为主,以教为导”。

(一)分层推进式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法”作为语文老师们的首选被运用到大部分课堂教学中。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的指导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有的老师为剖析课文,把优美的诗文切割地七零八碎;有的则生硬地按步骤行进,结果学生不能从“妙读”中感受“妙”,也不能从“美读”中感受“美”。

而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纸船》中这样设计朗读:

请大家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请大家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是一个很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活动设计。他不仅是有序推进,也不仅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对文本的反复体味中,将学生引入优美动人的诗情之中,利于学生体悟内容,形成语感,在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性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

(二)巧设课中提问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的乐趣从思维中来,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让学生提高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加思维的参与度,课中提问便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

目前,提问过多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之一。“步步为营”的提问牵引学生向板书靠近;“提问群”帮助教师滔滔不绝讲析重点;“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改变这种状况,可用通过设计“主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活动来改善。

例如钟海平老师执教的《醉翁亭记》(片段):

师:开头是平静而含蓄,过程呢,是迂回而留有思索空间的,到最后,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的感情其实是层层递进。实际上不止这一段,整篇文章,段与段之间,他的情感也是在逐渐递增的。这种递增,是用一个字来贯穿起来的。接下去,大家自由地去读一读课文,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发出声音朗读,开始。

师:我看大多数同学都找到了,这一排同学,每位同学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你找的是那个字?

师:支持“醉”的举手,哦,不多。支持“乐”的举手,比较多。咱们就以人数定胜负吧。还有就是,每一段,都有乐字,所以可见,“乐”字贯穿全文,是没错的。

师: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了几种乐?

生:第一段中,作者是写了山水之乐。

生:我从文中找到,风土人情之乐。

生:宴酣之乐。

生:最后一段,好像写的是太守和朋友一起游玩,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之乐。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文中怎么说的?

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师:也就是说,太守,以乐其乐。这个其指代的是谁?

生:手下们。

师:也就是说,太守关心的正是他手下的,老百姓们,那么简单地说,就是乐民之乐.。还有补充吗?

师:大家注意,我把这些分成两边,这和人之乐是不一样的,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人之乐是来自于其他三个乐的。

师:也就是说这个乐,其实是有交错的,人之乐,是来自于这些,也就是说,“山水”、“宴酣”、“民之乐”这是快乐的来源,快乐从哪里来呢?从山水中来,从宴酣中来,从别人的快乐中来。但是人之乐呢,只是快乐的主体,谁在快乐?人们在快乐。除了人们在快乐,还有别的东西在快乐吗?禽鸟之乐。还有一个人,他和别人的快乐不一样,那是谁?

生:太守。

师:太守之乐。

师:接下来同学们看一看,文章从头到尾都在写快乐,文中哪些快乐的场景最能够打动你,最能够感染你,让你觉得你读的这个句子让自己都置身于这个快乐之中。我们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钟海平老师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用“找出贯穿全文情感线索的一个字”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接下来引出的几个小问题可以让学生深深思索一节课。

(三)创编拓展迁移

近年来,“拓展迁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时髦名词,无论上常规课或是公开课,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是迁移拓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拓”的意思是开辟,“展”则应取张开、放开的意思,“迁移”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那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应该是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或是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然而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设计中,这个环节往往被轻描淡地设计成“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用300字左右写下来”,或者“请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拓展迁移的实效性没有达到。

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片段):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4 /(4)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下课)

于老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把古诗背诵给有些耳背又没文化的奶奶听,这是个多么巧妙的设计。学生在背诵中必须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还要接受这位“奶奶”的提问,解答诗中的疑惑。这个活动设计虽然没有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但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从奶奶三种身份入手,突出了多个方面的重点、难点,巧妙巩固提高,将课堂学会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收获的岂止背诵而已,个中价值不可估量,甚称活动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课堂学习活动是连接学生与教师、文本的纽带和桥梁。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价值关乎教师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充分了解和有效引领,关乎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充分关注和灵活创造。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今天,有效、高效的学习活动对语文教学件具有巨大的引领价值。因而教师注重采用合适的途径、方式、过程充分开展课堂学习,带领学生发掘文本背后的深层的“语文味”和“人文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