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阅读走向写作—读写一体作文模式

(2018-12-06 17:50:0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朱冬民

一、读写一体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及背景。

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以语言文字为“劳动工具”,创造性地反映世界,从而创造出精神产品的一种思维活动。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区,致使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简单化、片面化的误区:很多语文教师沿袭每学期六次作文的惯例,有的甚至一学期也进行不了几次正规的作文训练;而仅有的几次作文,也往往只是根据节令、假日出几个题目让学生写,几近放任状态。也有的语文教师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训练“写”而忽视“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内容的训练,使得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作文难,作文难,一到作文就心烦。”“横眉冷对方格纸,低头咬碎钢笔头。”不一而足,而勉强拼凑出来的作文当然也就内容空洞、思维贫乏、语言枯燥、选材陈旧了。“把学生的作文看成失眠时的催眠剂,保证你看不完二三篇,你就要昏昏欲睡了”———这也正是许多语文教师无可奈何的“共识”。所以作文教学成绩不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成为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因此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先要提高作文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而在此情况下,山东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应运而生了,这一研究课题也正是希望通过研究读与写的关系,来改革语文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要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和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方法。阅读教材中特别是新版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几乎都可看作是写作典范;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的训练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标本,过渡的桥梁,即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中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语文学习要注意认知的整体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是可以相互迁移的。美国教育理论家莫里斯·L·比格认为:“迁移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种学科或学习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行为和态度,将以什么方式到什么程度影响在其他学科或情景中的行为或学习。”这个原理也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但阅读与写作并非直接联系、影响,而要经过“写作图式”这个中介和桥梁才会发生作用。

所谓“写作图式”就是一个人头脑中有关文章的所有知识经验有机结合而成的心理结构,是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文章的“标准样式”,是其对所接触的文章特点的抽象的概括。它不是先天存在于作者的大脑之中,而是作者知识经验的积累。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有如神助。也只有如此,读者才不仅会认识到作者写的“内容是什么”,而且会在头脑中形成“文章是什么”“文章怎么样”的知觉印象,而这印象也正是“写作图式”的雏形,而在这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循环的每一个周期里,学生头脑中的“写作图式”都得到了进一步修葺和改进,达到更为完美的程度。

()语文学习要注意系统的有序性。

信息论告诉我们,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获取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的输出过程,没有获取也就无所谓输出。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领悟作者的命题立意的观点、选材布局的方法、表情达意的语言上来,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的,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诱之,导之;学生体味之,仿效之,边读边颔咏玩味,边读边练习写作。这样教学,才会教得活泼,学得实在,真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否则没有阅读的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读写一体作文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步骤思考。

本教学模式应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写作图式”的不断完善为读写目标,以深化写作思维为主要环节,立足于课内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写作的欲望。

()阅读分析

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写作的对象是人以及那些与人发生关系的现象、事物。这些对象具有多维性和多变性,对于初中生那不成熟或刚刚趋于成熟的思维技能来说,其困难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逐步完成对阅读对象的总体感知,并补充完善“写作图式”。

根据读写的重点和“写作图式”的构建,可把阅读材料分解成五个部分,作为激活思维的立足点,即:1、课题分析;2、重点事例分析;3、精彩词句研读;4、人物形象剖析;5、结构顺序与写作特色分析。

根据这五个部分的引导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全方位、开放式地进行思维辐射活动,完成对阅读的再现和创造。

()定向积累

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即是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广、要多,积累材料要丰富、充分。

要让学生作文“有米可炊”,除了直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获得素材外,更多的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中获取、吸纳,逐步形成并发展完善自己的写作图式。

根据阅读分解的五部分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定向思维,形成读写的思维目标。

1、课题分析,让学生掌握拟定作文题目的技巧。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接触的就是文章的标题。而标题无疑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初中教材中的课题可谓异彩纷呈:如《最后一次演讲》引人深思的一语双关、《背影》的简洁朴实、《这不是一颗流星》的深厚内涵等等,都对文章起到了增辉添彩、引人入胜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课题的关注,就能让学生从中学会和积累多种拟题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到日常写作中去。

2、重点事例分析,培养学生向阅读材料中索取素材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开掘阅读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和联想到的典型事例,为写作积累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创造性地研读课文,促使学生自觉地将读与写沟通,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仿写《从小学到中学》,学了《谈笑》引导学生动脑子写《说哭》等等,不一而足。

同时,也可结合文中的一些观点,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多转换一些角度看问题。

如:开卷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暗地里接受污泥的贿赂,在阳光下炫耀自己的洁白。

雪花洁白纯洁———只能短时间的藏污纳垢,但却经不起光天化日下的考验。

天平的公正无私———其实天平最没立场,谁给的多一点就倾向哪一方。

事实证明,大量地进行思维转换训练,可逐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和筛选,从而为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而创设良好的作文环境。

3、通过精彩语句的研读,促使学生准确生动地把握遣词造句的能力。

现行的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体味感情,领会主题思想,并用之于作文,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重任。

朱自清的《春》之中对于春草、春风、春花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自会启发学生去仿写夏雨、秋风、冬雪;《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作者选取多种喻体极力状写云、风及与之相关事物,所设比喻无不突现特征,各得其妙,学生可去仿写其他季节的景色特征;《口技》一文说明形象逼真,正侧结合,学生可去仿写一场歌舞晚会;《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服之以事的上谏策略,把事、理、情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学生由此可仿写《老师,假如我是你》等文章。

4、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积累人物描写的能力。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占了很大分量。记叙文的写作教学无疑也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学会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鲜明、丰满,主体更加突出,是记叙文写作的训练重点。充分利用阅读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人物性格的挖掘,就能帮助学生体会学习作者从哪些方面选用哪些材料,怎样来描绘人物的。如《孔乙己》中,就通过孔乙己两次出场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就是通过其“问———救———打”以及“打”中的“三激、三拳”,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一个重义轻财、行侠仗义而又粗中有智的草莽英雄形象。

一旦学生有了一定积累,适时地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描绘人物,修改自己的习作,就能在作文中呈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

5、通过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写作顺序的分析,进行拟写作文提纲的训练。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作文,无论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还是安排写作顺序上,都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典范,如吴晗的《谈骨气》、马铁丁的《俭以养德》等都有着极为严密的层次结构。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就有“凤头、豹尾”之说;头开得好,下笔如有神,文思奔涌,脉络清楚;尾结得好,收束有力,并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而大多数学生,开头不是开得过于突然,便是绕大弯子,夸夸其谈;结尾不是匆匆收场,就是画蛇添足,空喊口号。而教材中就有许多形式各异的好的开头、结尾,可以作为训练的范本。

言之有序是作文的基础要求。“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既要写得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又应注意脉络清晰,言之有序。如《白杨礼赞》的结构安排便是极好的范例。

 ()触发作文

在定向积累的基础上,抓住某一方面的灵感,有感而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作文,这也正是思维创造的高潮,是对读写一体作文教学模式的初步成果的及时小结和积累。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何以少陵有读破万卷书之说?不知破字与有神之字乃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袁枚在这里谈的是对杜甫“破万卷”诗句的理解,实际上也讲了沟通读写之间关系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即读书要取其精华,养自己的精神,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丝一般的锦绣、蜜一般的甜美。在定向积累的五个方面进行定向思维和触发作文,具有很强的指向性、集中性,很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这样,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度就会高一些。

触发作文既可单项训练,又可综合训练;既可片断练习,又可整篇写作,也可采取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多种形式。

()评改再读

根据要求完成的定向作文,并非意味着写作过程的结束。作文的评改,许多时候往往被一些语文老师忽略,或被老师的精批细改所代替。殊不知,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许多更深层次的创新很可能会就此被扼杀。

如能采取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模式,实际上也就给了他第二次重新创作的机会。在评改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觉地运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作文中的失误或缺陷,从而用自己的“写作图式”去寻求某一点、某个句子或某一方面的再联想,完成第二次互动创新。

()激励创新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经形成,就能成为促进认识和活动的强大动力。初中生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尊心,因此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要吹毛求疵,应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传统的作文模式,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为重点,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否则不但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甚至连起码的写作兴趣都烟消云散了。

随着当前高考、中考作文命题的改革,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扩展学生联想力与想像力的话题作文的涌现,无疑给已经濒临崩溃的传统作文教学增加了一帖兴奋剂,也给我们进一步加强读写一体作文模式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我们所有的学生,不再为写作文犯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