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五花八门的乞巧风俗(下)
(2022-07-30 09:05:05)分类: 祥瑞文化 |
七月初七:五花八门的乞巧风俗(下)
(按:七月初七,是我母亲百岁诞辰。母亲的名字中有个巧字,特编发赵杏根教授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亲爱的母亲深深的怀念。诚谢赵杏根教授。)
(接上)
乞聪明、乞巧
北宋京师开封俗。七夕,男孩子各置笔砚纸墨在牵牛神位之前,并在纸上写道:“某某乞聪明”。将此纸也放在牵牛神位前。女孩子则将针线箱笥和一张写了“某某乞巧”的纸,放在织女神位之前。男孩子向牵牛神乞聪明,女孩子向织女神乞巧。
集hui乞巧
青年女子们集合在一起,行乞巧之俗,游乐嬉戏,更具情趣。此俗广东盛行。清屈大军《广东新语》卷九云,七夕,广东青年女子组织“七娘会”乞巧。“七娘”指织女。“七娘会”是众青年女子向织女乞巧的集hui。汪玉泉《羊城竹枝词》咏此俗云:(略)
参加“七娘会”乞巧的,当然都是年轻女子。新婚的女子也赴会,叫做“谢仙”,意谓感谢织女在其未嫁时所赐之巧也。
云南女子也集体乞巧,其俗又与广东不同。相传每年七夕前半月,未婚女子凡十二三岁以上者,都三五成群,以香花水果祭祀牛郎织女,手拉手跳舞唱歌,向织女乞巧。《明诗纪事》已签卷八载朱曰藩《滇南七夕歌》咏其俗云:(略)滇女以善歌舞著称,遂将歌舞融入乞巧之俗,更具有风致。
祭拜乞巧
以祭拜的方式,讨得织女的欢心,请求她赐巧。在乞巧之前,先祭之。一般既祭织女,也祭牛郎。唐时已如此。北宋京师俗,祭牛郎织女时,先在案上铺上楝叶,再设瓜果等祭品。相传蔡州有丁氏女,精女红。每年七夕,以酒果祭祀牵牛、织女。某年七夕,她正在祭祀,忽见有流星坠祭筵中,明日视之,祭果上有金梭一只。自此,丁女巧思益进。
苏州等地祭祀牵牛织女的食品,谓之“巧果”。所谓“巧果”,是用白面和糖制成各种形状,然后油汆便熟脆者。祭品除了巧果,还有瓜果。人们礼拜牵牛、织女双星乞巧后,就把这些巧果吃掉,以吃巧果之“吃巧”,谐音“乞巧”。“吃”与“乞”在吴语中同音。
山西等地也有祭祀牵牛织女之俗。人们用草扎成牛郎、织女的形象,并给他们穿上新衣,然后,设香案,刻花瓜,并陈设水果祀之。有的地方将此俗称为“献巧娘”。有的地方,祭品中还有用面制的猪头、砚、瓦、针线筐等,还有一些馒头、包子之类,中间裹上小石子,说是给牵牛织女过河用的砥石。
粤地祭拜牛女双星乞巧之俗,最为豪侈,有“乞巧筵”之设。“乞巧筵”是长筵,用方凳子数十张并成。上面所陈设的,除瓜果灯烛香外,女红用具,几乎无一不备。又有织女梳妆盘,圆形,直径数尺,其中盛镜衣扇之类,都用五彩绸缎、研金五色彩笺制成。或出于闺中女子自制,或从市上购得,虽价格昂贵,购买的人还是很多。此外,乞巧筵上,还有谷、豆芽一盆。此前一个月,人们就将谷、豆之类浸泡,使其发芽。待芽长到数寸高时,将谷豆移到磁盆里养育。七夕之夜,陈于乞巧筵,中燃玻璃灯一盏,空明四照,翠色冷色相射,很是幽美。相传清道光中叶,粤中乞巧之风最盛,豪门巨族,一夕之费,有的竟达数百两银子。须知当时一个知府,一年的薪水才八十两银子,一个七品知县,年薪仅仅四十五两银子。汪玉泉《羊城七夕竹枝词》咏广州七夕筵之设云;(略)
造型乞巧
七夕,造彩棚、彩楼、仙桥、牛郎、织女及众他等,供乞巧之用,此乃节俗与民间工艺之结合。北宋京师开封,每逢七夕,以竹、木、麻杆之类搭小棚,糊上彩色绸缎,成一仙楼,刻牛郎织女及随从的像,放在楼中,云如此亦可乞巧。或只剪纸为仙桥,牛郎织女相会桥上,他们的仙从,各列两旁。
昏迷乞巧
此俗旧时在山西许多地方有之。七月七日,用布裹住女孩的头,在她耳边使劲敲锣鼓,把她震昏,令她在半昏迷状态,穿针度线。能穿成的,说明得了巧,否则就是没有得到巧。(略)此类风俗,颇为野蛮残忍,不同程度地伤害了女孩的神经,恐乞巧反而增其拙矣。这种陋俗,至今恐怕绝迹了吧。传统文化中,糟粕实在太多,此类风俗就是。
扇天卜
此俗不行于七夕,但也是女子向织女星乞巧,故附于此。山东正月,有“扇天卜”之俗。分别姓五个不同姓氏的五个以上少女,共一榻,盖上被子。然后,旁人甩畚箕不停地扇她们。据说,不一会儿,这些少女便恍惚迷离,昏然入梦。在梦中,她们或绣花草,或写字作画,或弹琴抚筝。......醒来后,技艺可得到长进。(略)
看织女星
此俗亦不行于七夕,但也是女子们向织女乞巧,故亦附于此。七夕乞巧,方式多种多样,但此日是否能看到织女星,织女星是否明亮,则并不重要。唐代则有十月看织女星之俗,十月初一至初六、七,妇女们常于凌晨起来,等织女星从东方出现。如果看到织女星明亮生辉,针线活就做得好。反之,如果看到织女星暗淡无光,针线活就做得不好。
祭机杼
此俗唐代有之。织染署每于七月七日祭机杼,以求织布织锦之工巧。(略)
祝寿乞巧
福建、台湾等地俗。七夕,糊彩亭,陈设瓜果,祭拜织女,说是为织女祝寿,云“祝七娘寿”。(略)当然,此俗也有乞巧的意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