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月初七:五花八门的乞巧风俗(上)

(2022-07-27 12:21:08)
分类: 祥瑞文化

 七月初七:五花八门的乞巧风俗上)

(按:七月初七,是我母亲百岁诞辰。母亲的名字中有个巧字,特编发赵杏根教授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亲爱的母亲深深的怀念。诚谢赵杏根教授。

七夕乞巧等风俗,皆因牛郎、织女故事而来。牛郎,古谓牵牛,牛郎乃民间俗称。牵牛和织女,都是星名。这些星名本身,显然就有着故事化的痕迹。《诗经》中,牵牛和织女,已有了与它们的名称相应的简单形象,并被放在一起描写。后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家喻户晓。当然,不同地区所流行的牛郎织女故事,情节也会有所不同。

七夕乞巧,风俗五花八门。世传牵牛织女故事中的织女,心灵手巧。变幻无穷的绚烂云霞,据说就是她所织成。这无疑就引起了世间女子特别是少女们的艳羡。她们想利用织女会牵牛的机会,祈求织女赐教。这就有了乞巧诸俗。

穿针乞巧

此俗据说汉已有之。七月七日夜晚,女子在月下穿针,能把针穿过针孔的,这就乞得了巧,否则就是没有乞到巧。

古代有专门用于乞巧的针,针孔特别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针孔”“五针孔”“七针孔”“九针孔”等等的名目,以便于穿过,讨个得巧的吉利之名。当然,这些针是不能用来缝衣绣花的。穿针乞巧之俗,至今有的地方,仍然有之。女子们在月下穿针的镜头,曾经在荧屏上出现过,她们所用的针,也就是普通的缝衣针。

以蜘蛛乞巧

蜘蛛与七夕乞巧关系颇深。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初秋,蜘蛛正活跃,要它织网,一般不会让姑娘们失望。二是蜘蛛织网,织女织布,同是巧手。女子们看不到织女织的布,那么就看看蛛网,希望能得到某种启发,某种灵感,或感受到蜘蛛织网的灵妙之气,使自己的织布之技,有所提高。三是古有“蜘蛛集而百事喜之说,民俗中有蜘蛛预兆喜事的说法,乞巧时用蜘蛛,也可增加喜庆气氛。用蜘蛛验乞巧结果,也有诸多不同:

验瓜果上有无蜘蛛网。七夕之夜,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次日,见瓜果上有蜘蛛网,就是乞得了巧,否则就是没有乞到巧。

有的地方,女子将瓜削成花瓣状,放在盘中,再在瓜上放一针,然后,在庭院中举盘望拜天河,默祝织女赐巧,然后将瓜盘陈于庭中案上,过了一会儿,去看上面有无蜘蛛网,以验是否乞到巧。

苏州风俗,七夕,以青竹戴荷叶,作“承露盘”,立于庭中,男女罗拜月下。次日,视“承露盘”中有无蜘蛛网,为是否乞到巧之验。

验瓜果盘上的蜘蛛网是否呈“万”的繁体之形,为是否乞到巧之验。

验蜘蛛网之疏密。七夕之夜,捉蜘蛛,放入一小盒内。第二天,开盒察看,以蜘蛛网的密与疏,决得巧之多与少。此俗自唐至明,历代有之。

验所结蜘蛛网是否圆整。将蜘蛛放入小盒内,次日验看盒内蜘蛛网是否圆整。圆整,说明乞到了巧,不圆整则说明没有乞到巧。

有的地方,又有男孩子于七夕之夜将蜘蛛放入盒内,明日验蜘蛛网以“乞文”之俗,占验同乞巧。“乞文”就是乞求擅写文章,写好文章的技巧。此俗乃是由女子以蜘蛛放入盒内验丝乞巧而来。

浮巧针

此俗多见于明清人的记载,具体方法,也有诸多不同。

北京等地,谓这一风俗为“丢巧“丢针儿”。七月七日中午时分,用碗、盆之类的器皿,盛水,放在日光下曝晒。一会儿,水面结成了一层膜,女子就在膜上投一绣花针,这针就浮在水面上。然后看水底里膜和针的影子。如影子呈云状、花状、鸟兽状以及鞋、剪刀等状者,说是乞得了巧。如果影子粗如槌,或细如丝,或直如轴,那就是没有乞到巧,仍是稚拙如故。

此俗南方也颇为盛行。杭州人谓之“针影”。苏州人也有同样的风俗,只是所用水颇有讲究,云“七日前夕,以杯盛鸳鸯水,掬和露中庭。天明日出晒之,等到水面生膜,再投针,视影验得巧与否。方法与燕地相仿。但不知道什么样的水,叫鸳鸯水。有人谓之卜巧

广州俗,于七夕之夜,用盘盆盛水,置于庭院中,使它经受风尘露水。次日,将小绣花针或豆叶浮于水面,观针或豆叶在水底影子的形状,占是否乞到巧。清人汪玉泉《随山馆诗简编》载《羊城七夕竹枝词》咏此俗云:

几盏清泉汲夜深,铜盘承取置庭心。

今年得巧知多少,水影明朝验绣针。

若水面不生膜,绣针入水即沉,无法视影卜巧。因此,有的地方,就以巧芽代替巧针,行卜巧之俗。所谓“巧,乃预先培育的豆芽或麦芽等。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