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颜回第十八》(4)原文·注释·译文
(2020-02-19 06:46:59)
标签:
国学教育文化 |
【原文】
仲孙何忌问于颜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回曰:“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注释】
仲孙何忌:即孟懿子。幼年时,曾跟从孔子学礼,后继位为卿。
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这句话是“必有益于仁者之仁、智以一言”的倒装。“必”,假如,如果;“益”,“溢”的古字,水从器中漫出,此处是补助、援助义,引申为注解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能用一个字来充分解释“仁者”的智或者仁,“可得闻乎?”你能告诉我(用哪个字)吗?
预:预判。
恕:宽恕。
由:作为,行动。
【注释】
仲孙何忌:即孟懿子。幼年时,曾跟从孔子学礼,后继位为卿。
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这句话是“必有益于仁者之仁、智以一言”的倒装。“必”,假如,如果;“益”,“溢”的古字,水从器中漫出,此处是补助、援助义,引申为注解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能用一个字来充分解释“仁者”的智或者仁,“可得闻乎?”你能告诉我(用哪个字)吗?
预:预判。
恕:宽恕。
由:作为,行动。
【译文】仲孙何忌问颜回道:“如果能用一个字来充分解释仁者的智慧或者仁德,你能告诉我用那个字吗?”颜回说:“用一个字就能充分解释仁者的‘智’的莫过于‘预’字;用一个字能充分解释仁者的‘仁’的莫过于‘恕’字。预知什么是不能作为的,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该作为的。”
按:
以“预”解说“知”,知者贯通终与始,链接未来与当下;以“恕”解说“仁”,将心比心,“恕”乃为仁之方。此言智的精义就是能防患于未然,仁的真谛就是善于宽恕他人。
【原文】
【注释】
狡讦:诬陷。讦,jié,斥责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的阴私。
【译文】
【原文】
颜回问子路曰:“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盍慎诸焉?”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日思也夫?”
【注释】
问:即“闻”,听说。
盍:何不。
慎:顺,顺应,遵循。
诸:之,指代子路说的“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这句话。
问:即“闻”,听说。
盍:何不。
慎:顺,顺应,遵循。
诸:之,指代子路说的“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这句话。
御:王肃注:“御,犹待也。”
为闻者盍日思也夫:王肃注:“为闻,盍日有闻而后言者。”
【译文】
颜回听到子路说:“勇力比德行猛健却能死得其所的人,是很少的。”这句话之后,说道:“为什么不遵循这句话的道理而行呢?”孔子虽颜回说:“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却没有人正确对待它,也没有人去照着做。为什么呢?听说这道理的人,为何不天天思考呢?”
按:
这一段话如果理解成是颜回对子路的问话,就错了。颜回 听子路说“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这句话之后,问孔子,为什么子路明白这个道理,却不照着而行。由此孔子谈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不认真对待;二是不努力践行。然后孔子又发出诘问式教诲:听到这个道理的人,应该天天思考,直至自己能行之至。
为闻者盍日思也夫:王肃注:“为闻,盍日有闻而后言者。”
【译文】
按:
【原文】
【注释】
行言:“先行其言”的“行”,háng,贯通,贯穿,一以贯之。
舌言:随口而言,没有一贯的主张。
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王肃注:“相病,急欲相劝,令为仁义。”原无“于”字,据四库、同文本补。
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王肃注:“乐并为乱,是以相爱。小人之情不能久亲也。”恶,wù,憎恨,中伤。
【译文】
颜回问孔子说:“小人说的话也有与君子相同的,不能不详加审察。”孔子说:“君子因为言论一以贯之,小人因为言论随机应变,所以,君子是在道义的前提下,是为了 急欲相劝,过后依然相爱;小人是在祸乱的前提下,是为了乐并为乱,过后便是相互憎恨。”
按:
本段义理需要在斟酌。但意思不会错。
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王肃注:“相病,急欲相劝,令为仁义。”原无“于”字,据四库、同文本补。
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王肃注:“乐并为乱,是以相爱。小人之情不能久亲也。”恶,wù,憎恨,中伤。
【译文】
按:
本段义理需要在斟酌。但意思不会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