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的讲座都关注一个人的教学减负“秘诀”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各地讲学 |
博主按:应上海方略公司邀请,2021年10月11日,我乘飞机,转高铁来到了四川省内江市,于12日—13日,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内江市新时代教育督导专业化发展专题培训班”作讲座。一天半时间里,一共做了三个讲座:1.以学校章程为统领,有序推进现代学校治理;2.构建区域教育督导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3.充分发挥责任督学作用,有效实施经常性督导。
叶丽雯的教学“秘诀”
在过去的九年时间里,她坚持大循环的数学教学,每带一个班级的学生,就坚持从一年级开始带完整个学段;她坚持跨年级带班,同时上两个不同年级的数学课;她坚持不给孩子布置回家作业,在课后给孩子留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学校的教导副主任,有不少教学管理上的事情缠身,但她始终保持着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她的秘诀在哪里?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备两头”,备教材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确定教学的难点。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研究学生方面花费的精力不够,从而导致教学上的“目中无人”。
叶丽雯老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个班级都从小学一年级接手并一直带到毕业,用整整五年的时间来观察和研究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跨年级带班,又给她提供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思维特征、学习习惯的即时比较,帮助自己从细微之中把握学生特征,找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长时间循循善诱、耳濡目染,师生之间又建立起了和谐的信任关系……这些都为叶老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提高教学效益
学生不用回家做作业,依然能够保持优质的教学质量,叶丽雯老师说:“无非就是吃透教材,精讲精练,充分利用课堂上的35分钟,高效教学。”在这平和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叶丽雯老师的辛勤付出。
吃透教材,除了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的深入研究,找寻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途径之外,叶丽雯老师还采取了另外一种自我加压的方式,即跨年级授课。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选择,但同时也让自己用很短的时间将五年的教学内容教一轮,强化自己数学教学的全局意识,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各个年级的数学教材和教学内容。
精讲精练,源自于对学生已有基础和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因为吃透了“两头”,就敢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更多的取舍,不是根据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学习,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重组和调整学习内容,让课堂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高效教学,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和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有了兴趣,课后不用教师布置作业,他们也会自己去找一些书籍、资料去探究,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再给他们布置作业反倒是多余的。
第三,巧妙处置作业
不留回家作业的叶丽雯老师,并非不给孩子布置作业,只不过她所布置的作业都是在学校里完成的。叶老师对作业的处置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不少老师总觉得每节课的时间不够用,自己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就下课了,所以要给孩子布置回家作业,让他们回去之后进行巩固练习。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课堂上似乎听明白的学习内容,回家之后就迷糊了,身边又没有老师、同学可以辅导和帮助,只能自己稀里糊涂地完成作业,不仅花费的时间长,效果也不好。叶老师将学生的作业在学校里完成,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更可以寻求同伴的帮助。及时的巩固,还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所学,真正理解。
二是叶老师的“作业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叶老师每周会给学生一张自己编写的A4纸大小“作业单”,上面大约有30道左右的题目,分为计算、判断、应用等多种题型,图文并茂,甚至还融入了卡通画,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完成。每周一张“作业单”的研制,叶丽雯老师没少花费功夫。她每天下班之后,要用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各类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数学问题,为设计每个学习阶段的作业单做准备。最为难得的是,她善于利用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编制“作业单”,在每一张作业单上都会放入很多旧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新知识的同时,也在不停重复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不管任何时候进行检查,学生们都不怕。”
上述这些,能称之为“秘诀”吗?叶丽雯老师轻负担高效益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走上“减负增效”之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做,是否愿意改变自己。
——原载《上海教育》2014年09期。作者:常生龙
附录:
新闻晨报:曲阳三小一老师推行无作业9年 学生照样上名校(节选)
昨天,记者旁听了叶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发现她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这节课叶丽雯教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但是方法却很特别,她用每个人的手指来作为教学工具。“同学们,我们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学生们伸出手说:“有五个。”此时,叶老师告诉学生,从小拇指开始,分别代表的是毫米、厘米、分米和米,而食指和大拇指之间跨度最大,所以大拇指代表的是千米。“用这个办法,学生们就再也不会忘记长度单位互相的进阶关系了。”
——来自2013年12月20日新闻晨报记者 王婧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