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应剑指何处——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记者李香玉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督导 |
博主按:今天转载的是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记者李香玉于2020年3月采访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国家督学程锦慧时写的一篇文章。
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记者李香玉
采访背景: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地纷纷开展学习,努力开创教育督导新局面。
采访对象:程锦慧(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国家督学)
记者:《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在这样的时间期限和目标之下,您认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程锦慧:《意见》的出台让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高度重视。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教育督导制度的构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重建了教育督导制度,至今已经40余年。我亲历了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督导工作非常艰难,他们是秉着为中国教育负责的态度战斗在教育一线。此次文件提出要强化督导的职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可以说,这份深化改革的文件给教育督导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不过,也不能过于乐观,文件虽已出台,但在落地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下一步就要看是不是能拿出实际行动了。
至于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我认为首先是将问责的权力写入法律。以前,督导只有建议权而没有问责权。其次是要加强督导机构和督导队伍的建设。由于教育督导机构是教育行政部门内设机构,势必在履行职责中就容易受制于人。如果不突破这一点,督导机构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在实际督导工作中,我们曾多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督导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要充分借国务院督导委员会的“大旗”来履行职责。只有督导机构和督导队伍站稳脚跟,才能真正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此外,国家督学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推手,因此国家督学的选拔至关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事业为重的人,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记者: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有怎样的意义?
程锦慧:我搞过一些调查,也看到过很多相关调查数据,其实不少学校并没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就体育教育而言,真正在体育课上下功夫的学校可以说为数不多。学生体育课上什么?学生做完一项体育项目之后,心率和脉搏是否达到了锻炼的效果?更有不少学校由于担心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让学生在教室内上体育课。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体素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有责任督学去学校监督日常运转情况,但很多学校对督导的态度是应付敷衍。因此要加强对学校进行常态化督导,切实落实责任区督学工作。,这就要求督导部门要把督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上去,才能保证督导的质量,促进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记者:在教育督导实践中,督学队伍能力素质成为影响教育督导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您认为该如何建设一支素质强、专业化的充满活力的督学队伍?
程锦慧:在职时,我一直负责国家督学聘任工作,我认为在聘任督学时,不管是国家督学还是地方基层督学,首先要考量的是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不能仅把督学视作一种荣誉,也不能做“老好人”。国家督学的主要任务是督政,在督政过程中也要督学。所以国家督学的聘任应该选择视野开阔,政策水平较高,工作经历较丰富的同志担任。
另外,督学除了督政之外,还要到学校去验证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情况、学校的建设发展、师生面貌、教师的教研水平等。所以,中小学设置什么课程,就应该配置相应的责任督学。如果督学队伍不够专业,就很难得到学校的尊重与配合,也会削减督学的公信力。从这一点来说,国家还应该做好督学的培训工作,目前的督学队伍中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比如督导工作应知应会、责任督学工作技巧、计算机和大数据的运用等。目前,教育督导的信息化、督导方式的智能化、大数据支持下决策的科学化,都亟待加强。如果能够通过督学队伍的培训或者调动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教育督导工作,就能在核心工作中查到实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弄虚作假的现象。
记者:结果运用是督导评价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如何发挥督导权威?
程锦慧:就当下情况来看,督导结果运用缺乏力度。督导检查工作之后,往往只是从国家层面向省里下发一份整改报告,而且整改报告大都是先肯定成绩,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希望。这就形成了一种督导“八股文”,根本不具备震慑力。曾有人提出督导整改报告应该学习审计整改报告,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歌功颂德谁都会,做得好是应该的,经验可以另外讨论。督导整改报告就应该明确指出问题,“单刀直入”,不要“羞羞答答”“客客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