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探索“五个一”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标签:
教育 |
分类: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
虹口区探索“五个一”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虹口区教育系统从1996年开始探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至今已走过了20年。从最初的试点实践,到取得经验之后的全区推广,逐步构建起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五个一 ”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一、虹口区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
为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学校自主发展,1996年虹口区在上海基础教育界率先开展“中小学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拉开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序幕。经过几年研究,大家逐渐明确,在学校满足一定的资源配置后,学校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规范不稳定阶段、规范稳定阶段(合格)、个性化初级阶段(特色)、个性化高级阶段(示范)。
但受到各种因素制约,这些阶段并非完全依次出现,很有可能会出现反复。学校在每个阶段停留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如下几个要素: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是否能确立“以学校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理念;二是基层学校是否能树立起“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意识;三是学校是否明晰校情、能否找准起点、有无明确的办学目标、是否能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来促进学校发展。
在区教育局的全力推动下,虹口区中小学开始了“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到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一校一规划”。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是首批开展规试点的学校之一,该校以协同教学为抓手,不断调整办学目标,从刚建校时创建“合格校”,到办家长和社会认可的“特色学校”,再到推进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办一流“示范校”,他们始终坚持不断传承、“小步”前进的方针,充分体现了规划的力量。事实上,虹口区所有的基层学校都经历过类同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以规划为抓手,促进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为保障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成效,虹口区随后开始探索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对学校规划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价。评价主要聚焦在学校是否有健全的制度、依法规范办学;是否有效使用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考虑每一所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管理理念不同,在实施规划评价时虹口区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规划实际,细化评价指标,实现“一校一评价”。到2004年,虹口区中小学已全面实现“一校一评价”。
在学校实施规划、督导室评价跟进的过程中,又引伸出新的问题:如何将每所学校在制定规划、自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理念固定下来,以保障学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不受人事更迭的影响?现代学校章程建设就此提上日程。
2004年,虹口区教育局申报上海市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践研究。到2006年上半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定,实现“一校一章程”。
学校章程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法”,区教育局倡导所有学校以章程为依据,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通过“立、改、废”,建立起适应学校自主发展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主要规范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校长负责制;二是健全教代会制度,扩大教师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三是增加社会参与学校活动;四是强化执行机制。到2008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一校一制度体系”建设。
2013年开始,“一校一评价”的内涵又有新的拓展。教育局将学校的绿色指标体系、党建工作等纳入到学校办学绩效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评估,建立起“章程-制度-规划-评价”的学校制度体系,学校逐步走上了规范办学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虹口区又进一步引导学校创建各自的办学特色,并将学校的特色建设纳入到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设之中,让学校从规范办学走向个性化发展的道路。2013年,虹口区又开始了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探索。由教育专家、社会贤达、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组成学校理事会,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把“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二、虹口区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经验
20年的实践,虹口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探索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区教育局将丰富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出版了包括《现代学校章程建设》,《区域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构建》等在内的五本“走向现代学校系列丛书”。该丛书曾获上海市教育科研一等奖、三等奖。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如下几点经验和做法:
(一)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虹口区在学校章程建设等五个领域做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了“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规划”、“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这其中,章程是核心,是学校自主管理、体现法治精神的依据;规划是基础,是依据章程确立、学校自主发展的办学愿景;制度是保障,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的制度体系是对学校各方面具体运作的规范性要求;评价是手段,是保障学校按章程办学、政府监督管理提高学校绩效的抓手;特色是导向,是引导学校依据章程规定的办学定位从规范办学走向个性化发展,让每所学校都“优质”。
“五个一”的制度体系建设,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梳理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基本路径
虹口区20年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不是事先设计好的,也不是按图索骥,而是一次次直面问题慢慢探索实践,最终水到渠成的。现在回头看,每个学校都在从章程出发,再到制度建设完善,然后在一轮轮制定规划、实施规划、自评规划、督评规划的过程中,逐渐逼近办学愿景,达成办学目标、培养目标,促进学校实现规范发展、特色发展,这就是我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基本路径。
(三)以“规划”为核心,充分发挥督导部门的“牵引力”作用
在虹口的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牵引保障作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基本功能实现了转换,即从政府任务型的督导检查为主,转变到以跟踪督导、指导检查学校发展规划达成度为主上来。其运行模式可概括为:规划指导——规划评审——跟踪督导——全面评估——新规划指导。
(四)以学校为主导,实现“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成长,除了学校之外还必须有家庭、社会的协同努力。对此,虹口采取的有效决策是:以学校为主导,学校主动行动,打开校门,加强学校与社会、社区的融合。学校章程将家长及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纳入“民主决策机制”与“参与合作机制”,使社区、家长组织的功能和地位有了保障。
(五)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有力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事例表明,哪所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得越好,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也就越明显,两者的相关性很强。
当然,学校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学校制度建设也需要持续丰富和完善。
三、虹口区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影响
2007年以来,虹口区的区域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在上海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和影响。
2007年5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法宣办在虹口区教育局召开上海市普教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会,要求全市各区县的中小学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推广虹口区的“一校一章程”建设。
2008年以来,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四川、海南、武汉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教育界同行与虹口区教育局开展了交流活动。有些省市和地区已经把虹口的经验转化成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家教育媒体的关注。
国际比较教育季刊《教育展望》、《中国教育报》、《文汇报》、《上海教育》、《中国德育》、《中小学管理》、《思想理论教育》等杂志刊登了上海虹口依法治校、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论文和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新闻网《魅力中国》栏目对虹口的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行了专题采访、播出。
2013年3月28日,虹口区教育局常生龙局长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在北京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纲要大会”上作了题为《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交流。
2015年3月25日,“上海市中小学依法治校推进会暨虹口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场会”在虹口区工人文化宫举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教育部法制办、教育部基教一司、上海市教委领导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有700人出席。其中有外省市的教育局局长、副局长50余人,外省市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250多人。
虹口区教育系统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设为贯彻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和《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示范,为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