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流侵蚀地貌

(2018-09-25 14:10:44)
分类: 必修一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河流侵蚀地貌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1

章节

选自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时

10分钟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程标准解读: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 结合实例”,是对高中地理课程基本要求的达成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 即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达成基本要求。

二、教材分析

1.内容丰富: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框题内容。主要讲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人教版在这节设计中,加了许多插图和活动,内容丰富直观,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2.承上启下:该节第一框题介绍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前一部分内容的继续和延伸。与此同时,从章内结构来看,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学习下一节地球的运动的铺垫,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可以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影响:在这一节的内容中,教材简单介绍太阳结构和太阳活动,重点放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上。这部分适宜结合案例来分析。并且,教材把这个问题安排成开放式问题,也就是除了教材提到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些影响有赖于学生自身的探讨了解,可设计课后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通过山地的形成了解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为学习河流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铺垫。

2.能力基础:高中生思维敏捷,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渐增强,已经初步具备读图获取信息和材料分析的能力,但仍需教师适当引导,帮助理解。

3.情感倾向:学生对河流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认识不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河流侵蚀地貌发育的三个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作图的演示,描述河谷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树立科学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

2.教学难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3.重难点突破策略: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画图来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图示分析法:结合图片,把抽象的知识展示出来,更容易理解。

2.学习方法:

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河谷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

合作探究法: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把握知识。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

具体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观看几幅图】教师提问:这些地方时哪里?体现了什么样的地貌?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下河流的侵蚀地貌。

【板书】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通过复习为本节课学习做好承转和铺垫。有趣的图片,引出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展示,

概念讲解,

表格总结

【侵蚀作用的分类】

河流的侵蚀作用可以分为三类:溯源侵蚀,侧蚀和下蚀。


在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受到的侵蚀作用不一样,形成的地貌形态也不一样。

【河流不同阶段的发育】

结合图片,并在黑板上画出每一个阶段地貌的形成。并且完善表格

讲解:那我们就以长江为例,一起来分析一下河流地貌是怎么样形成发展起来的。

河谷发育的初期

河流发育的初期,主要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

最终使得河谷的横剖面呈V型。


 

河谷发育的中期:


有句话叫做长江之险在于荆江,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九曲回肠之称。

在这个地方,河流的落差变小,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流在,使得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情况。

首先,我们要学会判断哪里是凹岸,哪里是凸岸。

原始的河岸应该是平直的,以原始的河岸为基准,凸出来的就是凸岸,凹进去的就是凹岸。


而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其中一边的堤岸就会被侵蚀。从横剖面来看,水流上层合力向着凹岸,下层的力指向凸岸,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向环流。这样就导致了凹岸被侵蚀得越来越严重,泥沙渐渐在凸岸堆积起来。

由于凹岸不断后退和凸岸不断前伸,使得河床形成一系列弯曲,造成曲流。

最后在河谷的成熟期,依然以侧蚀为主,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浅而深的槽型“U


用动画图片,结合作图的分析,把河谷的发育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探究,

学以致用

教师提问:1、如果要建设港口,在凹岸还凸岸?为什么?

2村落应该分布在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兴趣。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任务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河流的侵蚀地貌,分别是河流地貌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发育情况。以及河流的凹岸凸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那么河流的堆积地貌又有什么类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印象。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八、板书设计


七、设计理念及亮点

    本节课以讲授为主,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图片和作图展示来学习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易于理解接受。同时通过学习培养辩证的思维能力。纵观本节课,一共有两大亮点:

    第一,图片资料丰富多彩。这对于高中生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比较分析,学生能够比较出河谷不同发育阶段的情况,训练学生思维。

八、教学反思

    尚待课后完善

 http://s8/mw690/007gdUiKzy7nU0v6Qmj77&690


http://s11/mw690/007gdUiKzy7nU0vt8Ho2a&690

http://s2/mw690/007gdUiKzy7nU0vvO2ld1&690

http://s4/mw690/007gdUiKzy7nU0vAoxBd3&690

http://s10/mw690/007gdUiKzy7nU0xzsyB49&690

http://s10/mw690/007gdUiKzy7nU0xPCOJd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