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凹岸与凸岸

分类: 必修一 |
《河流的凹岸与凸岸》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
河流的凹岸与凸岸 |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 |
|||||||||
章节 |
选自第四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框题 |
|||||||||
课时 |
10分钟 |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学生 |
|||||||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
||||||||||
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解读: 对地表形态的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能够从运动变化和综合的观点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以下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
||||||||||
二.教材分析 |
||||||||||
教材中没有直接讲述“河流的凹岸和凸岸”的形成及其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将此内容并入“河谷的演变”中进行讲述,主要讲解凹岸和凸岸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河流的凹岸和凸岸是一个讲述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好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简要讲解其形成原因,重点讲解其地表形态变化过程,最后落足于“河流的凹岸和凸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上,古代劳动人民将房屋村落布局在河流的凸岸,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和利用;现代劳动人民将港口等建在凹岸,或者聚落的分布受河流凹凸岸的影响显著减弱,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河流的凹岸和凸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过程,更要领会人地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其中自然和人类的力量都不可忽视,都应该被尊重和敬畏,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
||||||||||
三.学情分析 |
||||||||||
1. 知识与能力基础: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与原理,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对《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河流所形成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类型。 2. 情感倾向:高一学生较为活泼,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活跃;学生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好奇心,这能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 |
||||||||||
四.教学目标 |
||||||||||
能够结合具体流域,正确判断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能够说明河流的凹岸和凸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过程。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河流的凹岸和凸岸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河流的凹岸和凸岸的改造和利用。 |
||||||||||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
||||||||||
1.
2.
3. 结合图示法,说明凹岸和凸岸的形成与发展变化;通过探究“玉带缠腰水和反弓水”、河港建设等,帮助学生理解凹岸和凸岸的形成,并以及分析凹岸和凸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
||||||||||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探究学习法:通过结合案例,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探究法: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河流的凹岸和凸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比较法:通过古今案例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
七.教学过程 |
||||||||||
教学流程图:
|
||||||||||
教学环节 |
具体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温故知新 问题设疑 导入新课 |
教师引导学生以流水作用为例,回顾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结合示意图,提出问题:在河边修建房屋或布局村落,如果从门前流过成一个弓形且弓臂的凹面朝向自己家就会大吉大利和睦旺财,但是如果是弓臂凸面朝向自己家的话就是反弓水,那么就会多灾多难破财和家宅不宁了。为什么? |
通过复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为本节课中凹岸和凸岸的分析作铺垫。通过问题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引出以下对凹岸和凸岸形成的分析。 |
||||||||
讲解凹岸与凸岸的形成原因与变化过程 |
教师结合示意图,通过车辆急拐弯人的倒向作类比,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河流凹岸与凸岸的流水流速差异,从而分析两地点的物质运动状态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
通过图示法和类比法,使相关物理知识形象化、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
||||||||
小组讨论,探究“凹岸不合适辟为住宅用地”的原因 |
小组讨论分析课前问题:为什么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不适合将凹岸辟为住宅用地,分析凹岸与凸岸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引导学生从凹岸和凸岸的形成过渡到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于学生把握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思维。 |
||||||||
探究河港的分布,对比古今人地关系的变化 |
重庆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教师展示重庆港口分布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任务: 说出重庆港口的布局特点; 说明港口分布呈现以上分布特点的原因。 |
通过古今对比,有助于学生感知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
||||||||
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流水作用对河流凹岸与凸岸的影响,归纳河流的凹岸与凸岸这一案例所体现的人地关系的变化。 课后作业: |
巩固知识,梳理分析过程,加深印象。 |
||||||||
八.板书设计 |
||||||||||
|
||||||||||
九.设计理念及亮点 |
||||||||||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设疑,逐渐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案例探究,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关注人地关系的发展。以古代村落、房屋布局,与河港建设作对比,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时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变化,梳理人地协调观念。 |
||||||||||
十.教学反思 |
||||||||||
尚待课后完善。 |
||||||||||
河水在流动中,会冲刷A方边坡,尤其是洪水期间。久而久之A方就会垮塌,不管阴宅还是阳宅都会受到影响。而B方的情况正好相反,为玉带缠腰水,不会受到水流冲击,久而久之会形成冲积地,土壤肥沃。
古时候发洪灾,有些地方比较迷信,说是河妖做怪,通常会在河边建一宝塔保一方平安。所以就有一句俗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现在社会为防洪灾,通常是在河堤砌石堤、放格宾石笼、铺雷诺护垫或种植物固坡防止水土流失。
http://s14/mw690/007gdUiKzy7nU04fYWV7d&690
http://s4/mw690/007gdUiKzy7nU04kn63f3&690
http://s15/mw690/007gdUiKzy7nU04kmrI2e&690
http://s14/mw690/007gdUiKzy7nU04oNE97d&690
http://s3/mw690/007gdUiKzy7nU04paWS62&690
http://s4/mw690/007gdUiKzy7nU04mqXNf3&690
http://s11/mw690/007gdUiKzy7nU07jHqa5a&690
http://s1/mw690/007gdUiKzy7nU08kGlO5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