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分类: 必修一 |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 |
|||||||||
章节 |
选自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框题 |
|||||||||
课时 |
10分钟 |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学生 |
|||||||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
||||||||||
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程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教学时没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举例加以分析。 |
||||||||||
二.教材分析 |
||||||||||
教材中以文字描述的形式介绍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举例说明了不同外力载体在不同作用方式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并辅之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本框题的最后以一个探究活动结束,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判断具体外力作用方式,并分析其可能分布的区域。 教材内容的编排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四种外力作用方式为主线,以不同外力载体为立足点,要帮助学生能够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对地表形态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作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
三.学情分析 |
||||||||||
1.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不同的地貌略有了解,但对没有其成因和规律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全球的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等有了宏观的认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正确分析区域地表形态的形成;通过对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学习,为学生理解和区分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奠定知识基础。 2. 情感倾向: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并没有仔细观察和了解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局限于大山脉、大盆地等宏观地貌,因此鲜活的案子和照片能激发学生探讨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更好地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
||||||||||
四.教学目标 |
||||||||||
能够说明四种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与地表物质运动的关系; 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判断该地的主要外力载体,说明该地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结合区域间的物质运动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 |
||||||||||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
||||||||||
1.
2.
3. 通过图示法和实验法,帮助学生理解四种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对物质运动和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通过魔鬼城的形成案例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通过区域对比等,结合西北地区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外力作用过程中的区域联系,识别不同外力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
||||||||||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分析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正确思维路径。 实验法:通过“飞沙走石”实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侵蚀、搬运、堆积三种外力作用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魔鬼城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七.教学过程 |
||||||||||
教学流程图:
|
||||||||||
教学环节 |
具体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温故知新 问题设疑 导入新课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提出问题:新疆著名的魔鬼城是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吗?魔鬼城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形态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就好像提供了一个雕刻作品的“粗毛坯”。而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外力这把“刻刀”精心雕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外力作用。 |
通过比喻描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区别,易于学生理解;通过魔鬼城的形成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
结合图示与实验,讲解外力作用的四种方式 |
教师结合图片、动态图等,讲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外力作用方式。然后通过实验类比侵蚀、搬运、堆积三种外力作用方式。 实验名称:飞沙走石 材料:小纸片 步骤:把小纸片放在A4纸上,讲解说小纸片是属于A4纸的一部分,让学生A轻轻地把小纸片往一个方向吹气,学生们注意观察整一个实验过程。 实验后回答: A吹气后,小纸片还会停留在它原来的A4\纸吗? 小纸片最后去哪里了? 小纸片为什么会停下来? 老师:你们能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对应书本上所提到的除了风力作用之外的三个外力作用吗? |
通过图片、动图、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关键地理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
||||||||
探秘魔鬼城,说明魔鬼城的形成过程 |
【提出问题】 根据图片信息,描述魔鬼城的地表形态特征。 结合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判断影响魔鬼城形成的主要外力。 说明魔鬼城的形成过程。 |
从小区域地表形态切入,通过层层递进式设问,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
||||||||
结合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构建物质运动的区域联系 |
教师展示“戈壁、沙漠和黄土地貌的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从物质运动的角度,分析以上三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联系。 |
从魔鬼城这个小区域扩展到我国西部地区主要风成地貌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联系观和综合思维。 |
||||||||
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梳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P72——活动。 |
梳理地表形态形成的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课后联系,促进学生的迁移应用。 |
||||||||
八.板书设计 |
||||||||||
|
||||||||||
九.设计理念及亮点 |
||||||||||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设疑,逐渐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案例探究,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重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以探秘魔鬼城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内的要素联系;以我国西部典型风成地貌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物质运动的视角体会和理解区域间的联系。 |
||||||||||
十.教学反思 |
||||||||||
尚待课后完善。 |
||||||||||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成地貌。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其中的沙漠地带。那里日照强、昼夜气温剧变,物理风化盛行;降水少,变率大,而又集中,蒸发强烈,年蒸发量常数倍、数十倍于降水量;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微弱;植被稀疏矮小,疏松的砂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成成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力,风成地貌特别发育。
黄土地貌特别是现代的黄土侵蚀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当然十分显著;然而,黄土的堆积地貌、黄土物质的形成中,虽然也有流水作用的堆积物(黄土状土),以及风化残积物经成土作用的产物等,但风力作用却是主导的,是风把干旱沙漠和戈壁地区以及大陆冰川冰水平原上的细颗粒吹送到半干旱草原区堆积成的。
http://s12/mw690/007gdUiKzy7nTZ4MtNFdb&690
http://s13/mw690/007gdUiKzy7nTZ4N4ba1c&690
http://s10/mw690/007gdUiKzy7nTZ4Sbqxc9&690
http://s1/mw690/007gdUiKzy7nTZ4WC3u80&690
http://s11/mw690/007gdUiKzy7nTZ4X1mq7a&690
http://s11/mw690/007gdUiKzy7nTZ52C5sca&690
http://s7/mw690/007gdUiKzy7nTZ50b2ea6&690
http://s3/mw690/007gdUiKzy7nTZ5avwS12&690
http://s16/mw690/007gdUiKzy7nTZ5d75Bff&690
http://s14/mw690/007gdUiKzy7nTZ5j2UZ2d&690
http://s15/mw690/007gdUiKzy7nTZ5klWuce&690
http://s4/mw690/007gdUiKzy7nTZ5MLaba3&690
http://s3/mw690/007gdUiKzy7nTZ5OgUy52&690
http://s15/mw690/007gdUiKzy7nTZ5SRDUbe&690
http://s10/mw690/007gdUiKzy7nTZ5U7O16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