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观察研究

(2019-03-27 08:37:39)
分类: 教育论文

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观察研究

户远寨小学幼儿园  张丽丽

摘要:目前,独享的现象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鉴于以上情况,我采用自然观察法和谈话法,观察幼儿的活动,和幼儿亲切地交流,并采用访谈法和一些幼师及幼儿家长做更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具体地了解独享意识的产生和原因,分析性别对独享行为的影响,并针对独享行为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出有利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幼儿; 分享; 意识; 行为

引言:“分享”是社会和谐行为的一种必然表现,有什么物品不是据为己有,而是大家一起享用。“独占”、“独享”、“多占”、“多享”都是和“分享”截然对立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继承并发扬了这样的优良传统,很多人之间能分享福祸,患难与共。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结构和以前大不相同,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逐渐增多。有些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溺爱远远多于严格管教。导致,很多幼儿认为“”独占、“独享”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而且这种现象、行为越发普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并导致出现不良倾向的行为。所以,建立幼儿的“分享”意识并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相关概述

(一)对“分享”的理解

“分享”就是与别人共同享用、行使而不据为己有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分享的内涵:从道德方面来理解,分享就是无私地奉献;从儒家观点的角度来理解,分享就是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古诗词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深刻地诠释了分享的内涵。那么,幼儿可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幸福、快乐、机会、食物、图书等等。

(二)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的分享意识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分享,如果一个孩子有分享的观念、想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孩子有与别人分享的行为。反之,则很难产生分享的行动。所以,幼儿的分享意识决定了分享的行为,只有从幼儿的观念角度合理地沟通、教育和引导,幼儿的分享意识才会更加自然。

(三)幼儿的分享行为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我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从实际行动的角度来理解分享的概念的。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表现为:幼儿愿意或主动将自己的玩具、零食、图书等物品和别人一起分享,愿意与别人交换物品或一块嬉戏,而且在与别人分享的过程中表现出比较高涨的愉快情绪,其实,这就是幼儿有分享意识的行为表现。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了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为此,我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做了细致的观察,从三个角度来展开具体的观察:玩具分享行为、情感分享和成功经验分享,通过观察分析我发现:

表一:玩具分享行为

项目内容

人数

拿到玩具后自己玩

15

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要,不给就哭

4

经常抢别人的玩具

3

能与同伴交换玩玩具

6

从表一可以看出,一类是幼儿喜欢自己玩,约占总人数的 53.6%,说明大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玩或交换玩时,幼儿总表现出不情愿或者一会儿马上又要换回来;二类是幼儿利用哭或争抢的行为来得到玩具,约占总人数的 25%,他们往往看重的是新玩具,表现出特想玩,内向的幼儿会用哭来换取同情,外向的则会去抢玩具;第三类约占总人数的 21.4%,需要自己指定喜欢的玩具与同伴交换玩,这些幼儿特别怕别人弄坏自己的玩具或不愿接触其他同伴,所以选择指定性的同伴玩,合作与分享意识很欠缺。

表二:幼儿情感分享

项目内容

人数

愿意

8

不愿意

20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分享情感的行为很不突出,少数幼儿愿意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情,而将近71.4%的幼儿并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分享情感,这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典型表现。

表三:幼儿作品成功经验的分享行为

项目内容

人数

自愿分享

5

引导分享

13

被动分享

10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通过调查发现愿意分享的幼儿约占总人数的 64.3%,其中自愿的 6 人,另有 12 名需教师的鼓励才会大胆地表现出来,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所表现的分享意识也具有不同的层次;不愿意分享的约占总人数的 35.7%

从分析不难看出,虽然幼儿们经过了一段时间集体生活,有部分幼儿已经产生了朦胧的分享意识,但认知和行为不能统一协调,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甚至支配分享行为却适得其反,最终的表现还是将物品据为己有,不和别的小朋友分享。

 三、小班幼儿缺乏分享意识、不愿分享的原因

(一)家庭的不良教育影响

现在的家庭结构相比以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庭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虽然这种改变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然而独生子女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势必会缺乏互帮互助的意识及相应的行为。爷爷奶奶听从或让着孙子孙女,总认为孩子还小,慢慢自然会懂事的。而孩子的父母又忙于工作,疏于管教,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不好扭转。导致孩子出现一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尤其缺乏分享的行为,和别的小朋友不能很好地合作、和睦相处。

(二)孩子自身的心理、情绪影响

小班的幼儿,正处在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体力消耗的增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新鲜事物很敏感,可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远远不及身体的发育速度。实际生活中,小班幼儿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动机作用十分明显,情绪会直接左右幼儿的行为。我在观察中发现,当幼儿非常高兴的时候,就会比较愿意与别人分享。而当幼儿情绪低落或愤怒的时候,则不会分享,甚至会有出手打别的小朋友的不良现象。如:小班的亮亮刚才还很高兴地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但是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踩了他的脚,而另一个小朋友拒不道歉。这时,亮亮一下子不高兴了,抢过了玩具不再让踩了他脚的小朋友玩。从这个实例中可以看出,情绪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缺少榜样的力量

榜样对于幼儿而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果缺少榜样的力量,幼儿就没有学习的典范。具体来说,第一,缺少教师作为榜样。教师在幼儿的心中占有很权威的地位,教师的形象在孩子看来是学习的楷模。然而,实际教育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忽略了幼儿的目光,对自身的行为不佳约束,没有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二,缺少同伴的榜样。幼儿再学习活动中往往都有同伴,所以同伴的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有的幼儿园教师并不注意树立典型,并不给予有分享行为的孩子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导致同伴榜样力量的缺失。

 (四)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的不得当

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分享意识,也懂得了关于分享的浅显的道理,能够在分享中体验到愉快的情绪。然而这种分享是带有主观性的,不会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主动发生变化,并且分享的随意性也很明显。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不注意采用合适合理的教育方法,心情好的时候就耐心地教育,心情不好的时候则采用比较极端或者是粗暴的方法处理,导致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并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真正建立合作的关系,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明明和文文因为用橡皮泥产生了争吵,文文坚决不愿意把自己的橡皮泥借给明明用。这时候教师大喝一声,“抢什么抢,不就一块橡皮泥吗!明明放学后让你妈妈给你多买几块!”虽然这个时候明明和文文不再争抢橡皮泥,然而两人之间的小矛盾并未妥善解决,而且老师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分享行为的产生,这是教育方法的失败。

 四、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并自然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具体策略如下:

(一)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正确地认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真正的分享,尚处于萌芽状态。哪些行为并不属于真正的分享行为。因为,有时候孩子的一些大方的做法,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分享行为。而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表现,却正朝着真正分享的方向发展。如我发现幼儿的一些表现:(1)小华将自己的新玩具带来给别的小朋友玩,一再叮嘱别的小朋友不要弄坏玩具。(2)小亮将自己带来的零食分给自己的好朋友,别的小朋友跟他要,小亮以不是自己的好朋友为理由拒绝了分吃零食。(3)小龙带来了一大摞图画书,对小朋友们说,“你们随便看,我家多的是!”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小华的做法接近于分享行为,虽然她一再强调别的小朋友不要损坏了她的玩具,但在行动上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了玩具和快乐。小亮对别的小朋友心存偏见,小龙则是出于炫耀的目的。所以,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并准确判断孩子的行为动机,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引导教育工作。

(二)及时与孩子沟通,扭转不良情绪和观念

幼儿有朦胧的分享行为,且受情绪的影响。孩子高兴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比较愿意分享,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则不愿跟别人分享。所以,当教师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做适当的引导,扭转孩子不良的情绪或观念。再引导孩子产生分享的行为,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如:区域活动时,小童将图书拿了出来打开和大家一起看。然而,小叶也非常喜欢看图书,一把将书夺走,这时,小童哭着把抢书的事情报告给老师。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安抚小童,对小童的分享行为表示肯定,对其委屈表示理解。然后再进一步协调好小童和小叶的关系。让小叶知道抢夺的行为导致了小童不愿意和他分享看书的后果,并引导其换位思考,像小童道歉并双方和好。这样,教师与孩子及时地沟通,扭转了不良的情绪或观念,促进孩子分享行为的产生。

(三)树立学习的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楷模。所以从教师自身,身正为范,身体力行,以良好的分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才能引领孩子逐渐产生真正意义的分享行为,并在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友谊。

另外,我发现,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孩子和孩子之间也会相互模仿和学习。所以,当某一个孩子产生了分享行为的时候,老师应表扬并鼓励这个孩子,以后能继续给别的小朋友起到带头作用。并适时鼓励班上其他的孩子向这位小朋友学习,争做小朋友们心目中的榜样。如:欣欣带来了一些小点心,欣欣高兴地将小点心分给了周围的小朋友吃。老师对欣欣的分享行为非常赞许,奖励给欣欣一朵小红花。这时,其他小朋友为了得到夸奖和小红花,也会学习着拿出自己的东西给同伴们分享。

幼儿家庭中同样也可以树立典型的学习榜样。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分享行为,那么孩子也会学会体谅,学会分享父母的一些快乐。幼儿园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开家长会,将分享行为的一些理论和合理做法告诉各位家长,督促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并切实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引导,采取适合幼儿的方法

如果教师采取合理的方法,加强对幼儿的行为意识引导,会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首先,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愉快体验的产生,从而激发幼儿再与别人分享的愿望。其次,开设分享专栏。如分享图书、分享玩具,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家里的玩具拿出来一件,与大家分享。大家在分享别人玩具的同时,也知道了爱护别的小朋友的心爱物品,体会到分享的乐趣。这就将分享行为的定义延伸了,幼儿不仅可以分享物品,还能分享心情。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乐于分享的小故事,启发孩子们明白分享的意义。并组织孩子们主动讲故事给别的小朋友听,大家一起真正认识到分享的意义,并用行动来体现分享意识的形成,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 罗仙玉.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34-35. 

[2] 高卫萍.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培养初探[J].考试周刊.201019):110-111.

[3] 吴薇.幼儿合作分享行为的个案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15):82-83.

[4] 董金环.让孩子学会分享[J].成才之路.201121):33-34.

[5] 柯英丽.从分享入手,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55-56.

[6] 陈丽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J].文教资料 201016):32-33.

[7] 张金荣,高丹.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65-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