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僵尸”公交站亭拉低城市“颜值”
标签:
时评 |

近日,市民胡先生向本报热线反映,安庆市立医院西侧独秀大道有一处公交站亭,却没有公交线路,市民出行很不方便,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处公交站亭矗立在路边,座椅和垃圾箱设施配套齐全,然而站亭内却未张贴任何公交线路信息。(《安庆晚报》11月5日)
公交站亭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在城市规划中同步建设完成的,其功能性与美观性直接影响市民出行体验和城市形象。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人而言,公交候车亭是了解这座城市的一扇窗口,是激发他们对眼前城市充满好奇心的重要因素。但站亭建成后,只因为附近公交站亭已基本上能够解决周边客流需求,所以就闲置成摆设。既然没有通车计划,为何急着建车站?这种先建站亭再定线路的“前瞻性”规划,是导致“有亭无车”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面子”与“里子”之痛。
公交站亭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毛细血管”,本应承载便捷出行的功能,却因长期闲置沦为“僵尸”设施,成为城市治理中的一道尴尬风景。这一现象既折射出公共资源规划的失衡,也暴露了城市更新机制的滞后。便民的公交站亭闲置成摆设,从小处说,与便民背道而驰,会给百姓添堵;从大处说,拉低了城市“颜值”,是城市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说,不让公交站亭闲置成摆设,既关乎市民切身利益,更关乎城市管理艺术。
“僵尸”公交站亭如同城市的镜子,映照出资源分配的逻辑缺陷与治理反应的迟缓。唯有从“被动清理”转向“主动预防”,通过技术迭代、制度创新与社会协同编织长效治理网络,方能唤醒这些“沉睡的资产”,使其真正服务于街巷间的每一次出行期待。也只有将人的体验置于政策链条的中心,那些孤独矗立的站亭,才能等来属于它们的公交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