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坚守一个报刊亭不容易
标签:
时评 |

夜幕落下,镇海招宝山街道渐次亮起灯火。街角,一座报刊亭里透出暖黄的光,55岁的蒋师傅戴着老花镜,指尖抚过一排排杂志,动作很轻,就像对待老朋友。亭子里的货架上层摆的是《青年文摘》《知音》《故事会》等,下层摆的是《新周报》《意林》《读者》。这盏灯,不知不觉间,已经亮了15年。(10月14日《宁波日报》)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肌理中,报刊亭曾是跳动其间的文化脉搏,是信息流转的街头驿站。镇海招宝山街道的蒋师傅经营一家报刊亭达十五载,这看似平凡的营生,在数字洪流的冲刷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买卖,成为一场与时代变迁角力、与人文情怀共舞的漫长跋涉。这份坚守所点亮的微光,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延续。
曾经,报刊亭是城市的“信息窗口”,也是街坊邻里的“歇脚点”——有人翻着《环球人物》聊天下大事,有人揣着《知音》找情感共鸣。学生挤在时事杂志前讨论考题,空气里飘着慢悠悠的“惬意”……
说心里话,眼下报刊零售的利润是薄如蝉翼,甚至难以为继,卖报纸杂志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少了。报刊亭没有给蒋师傅带来更多的财富,但他不忍心让习惯来买报刊的读者失去这个小小的精神角落,仍然默默守护着那份情怀。有位老主顾30多岁时就来他这买军事杂志,现在还来;还有个去年退休的老哥,开车绕路也要来一趟,说“不买啥,就来看看你”。蒋师傅15年坚守的这座报刊亭,为那些不适应数字阅读的老人、有纸质阅读偏好的读者、或是寻求片刻宁静的路人,提供着一份触手可及的文化慰藉。他所代表的不仅是对一份职业的忠诚,更是对一种文化传递方式、一种城市记忆的深情守望。
十五载报刊亭的坚守,是在时代洪流中锚定一方文化孤岛的勇气,是在生计压力下守护一缕书墨清香的执着,是在不确定中维系一份社区温情的担当。它记录了一个传播方式的兴衰,也映照着一座城市人文温度的变迁。这份不易,是经济的、是文化的、也是情感的。或许有一天,它会从街角消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