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鱼”小切口,撬动产业大蝶变
标签:
时评 |

在珠海,丰收还可以是渔网收起时成堆的鲜鱼,是满舱渔获散发的海味。10月11日,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万山区桂山岛举行,今年的“丰收节”有点不一样——“丰收”与“年鱼”两大IP联动,不只晒粮、晒鱼,更晒出了“百千万工程”的新想象!(10月12日3版《珠海特区报》)
珠海成为“年鱼经济”策源地,不仅是敏锐的“嗅觉”,还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珠海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坐拥262个岛屿,是名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珠江淡水与南海咸水在这儿交汇,孕育出鱼类生长的“理想家园”。这里更有“中国海鲈之都”——斗门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海鲈养殖基地,其海鲈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还有“中国黄立鱼之乡”“中国桂虾之乡”“中国沙蚬之乡”靓丽名片,以及万山金鲳鱼、乾务鳗鱼等知名鱼类……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年鱼经济”筑牢了“原料粮仓”。可以说,发展“年鱼经济”,不仅是珠海的优势所在,也是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珠海创建“年鱼经济”是小切口促进产业振兴的全新举措,不仅是卖产品,还有积极打造年鱼品牌、增加年鱼附加值,更传递着情感与文化。它打造出独具珠海特色的城市IP,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新活力。当一条鱼被赋予文化符号意义、嵌入全产业链体系、并依托技术创新突破产能瓶颈时,就能实现从“渔获”到“引擎”的蜕变。如今,珠海持续优化品种、引进高价值鱼类,让“年鱼”家族持续壮大。从一条鱼到一个文化符号,从传统养殖到文化消费升级,珠海正乘着“年鱼经济”的东风,扬帆向蓝海。
发展“年鱼经济”,让“年年有余”这个美好寓意,搭建起群众脑海中联想美好记忆的桥梁,不仅传递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还成为借助消费内需推动春节经济优化升级的新动能。如何紧跟“年鱼经济”发展步伐,抓住年鱼风口,以小鱼撬动大产业,激发珠海“年鱼经济”新活力,将特色产业变成富民产业,为“蓝色海洋经济带”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最终实现一条鱼带动一座城的经济腾飞,非常值得期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