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悬空寺后,我们驱车一路向着恒山进发。在快到恒山时,我看到车窗两旁雄峻壮丽的山峰,与前一段行程中的景致大不一样,山峦更加高耸,山峰更加多姿,山陉更加多变,心中不由地赞叹着,能位列五岳,当然是会不同凡响的了。
恒山,是一座道教名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五公里处。恒山亦名太恒山、袁岳、常山。相传在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恒山分为东、西、南峰,最高峰为东峰天峰岭,海拔约有二千一百九十多米。恒山的西峰名为翠屏山,东西两峰对峙,以金龙峡分割,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这里曾是杨家将浴血奋战抗金的战场。
恒山风景素以地险、山雄、寺奇、泉绝著称。天峰、翠屏两山夹峙,怪石争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掩映着的山峰上散布着楼台亭阁,殿宇庙堂。但我游览之后,却感觉并无太多的出奇制胜之处,相比起以前游览过的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北岳华山,略有逊色。
恒山自古有十八胜景,但由于年代久远、屡经战火损毁,现只剩下了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十多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了。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恒山,悬崖峭壁上还留有名人的题咏;尚存的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景观仍然引人入胜。
恒山景区前有一个非常开阔的广场,广场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三层三门大牌坊,八根粗壮的红色立柱,上面刻有黄色的对仗工整的联句;牌坊正面的匾额正中题有“北岳恒山”的字样,背面书写着“绝塞胜境”字样;一对石狮,笑吟吟地迎接着八方来客。
在恒山主景区的入口处,有四棵标志性的古松,分别名为学士松、将军松、御史松和驸马松,合称为“四大夫松”。相传这四棵名松,是唐太宗李世民祭拜北岳时册封的松树,树龄均在一千三百年以上。可惜的是这四棵古松,现已几近枯死。
真武庙,是恒山中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恒山脚下,庙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庙宇虽然不大,但格局紧凑,园内套园,中有小景,秀逸清丽。据传说,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恒山的摩刻颇有名气,特别是山体上所刻的“恒宗”二个大字,更是恒山摩崖石刻的代表作。这是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张升手笔,每个字高达十三米,宽约六米,面积达三十平方米。在大“恒宗”的下侧还刻有缩小版的“恒宗”二字。
金龙口为恒山著名的十八景之“磁峡烟雨”,磁峡即金龙峡,也叫金龙口,位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是出入恒山的天然门阙。这一带石壁万仞,青天一线,在细雨濛濛时晴岚缥缈,烟雾纷飞,涧底流水,夺口直泄,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伊阙双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拟也”。
恒山的主峰天峰岭,海拔二千多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当我们攀升至此处是,就进入了庙群区。越过人天北柱牌楼后,就到了称为御马间的马神殿。这是为北岳大帝所乘的坐骑而建的庙宇;帝位的尊贵使得他所骑的马也借光了,被称为神驹,所以专门建庙供奉。
九天宫,又名碧霞宫,位于恒宗峰西北侧的高埠处。她北倚凌云阁、斗姆阁,南邻山神庙、仓神庙,东靠纯阳宫、太乙庙,这些庙宇亭阁形成了一组以九天宫为中心的祠庙建筑群。在九天宫内,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等神像,是恒山的知名道观之一。
北岳寝宫,建在一个巨大的石窟之中,三面环壁,和绵山的云峰寺有不少相近处。恒山有这样一则传说~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时值隆冬,大雪封山,不能登临的舜帝只能在曲阳遥祭,当仪式正在进行中时,一块巨石从恒山飞落于舜帝前,舜帝便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并在曲阳建庙祭祀,这便是“恒山下庙”的神话。
会仙府,也名集仙洞,自古为仙人炼丹之处。会仙府殿堂的正中供奉着福禄寿三星,两侧为上中下八洞神仙,因此到恒山的游人大都会在此处祭祀礼拜。在《广仙列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盈、茅忠、茅固(三茅真君)在此修炼得道,北魏天师寇谦之在此讲经,唐代管革恒山遇张果老在此修炼成仙。
玉皇阁,全称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这可能是道教中的一个称谓吧,太拗口了,我在编辑此篇博文时几乎是一字一字地照打才记录下这样一个名称。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神权最大,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管宇宙万物兴隆衰败和吉祥祸福。
顺着石阶一路上行,走走、停停、看看,攀爬恒山倒也并不是十分辛苦,到达山顶后,感觉恒山的山顶和其他山峰不一样,山顶有一片宽广的平坦之地。抬头仰望,天空湛蓝明净,似乎抬手便能触及;凭栏下眺,山峦起伏、如争涌的波涛,好一派山水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