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渗透文化意蕴
(2024-08-11 17:01:16)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根”。在教学中,我们 不能仅仅只让学生学习文言文语言层面的知识,对 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要适当引导学生碰触、体会,做到言文并重,言意共生,凸显文言文不可替代的文本价值。从教学实践来看,找准关键的切入点,适当地引入资料进行拓展阅读,是有效进行文化渗 透、让文化留痕的重要方法。
1. 
汉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溯源古人造字理据,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词句的同时,体会到文言字词中的文化意蕴,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如《守株待兔》“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的
“走”,是古今异义字。如果直接告知此“走”非走,意为跑,这种理解机械而无趣,只会让学生产生短时记忆。为什么“走”会有跑的意思呢? 
:“走,趋也。”明确“走”的
本义就是跑。此时拓展阅读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以及《王戎不取
道边李》中“诸儿竞走取之”等,在“走”的本义里走个来回,让“走”字真正动起来、跑起来,给 
2.涵泳意象的文化象征
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渗透,主要体现在“言”所承载的“道”上。朱光潜先生也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比如,教学《精卫填海》中“长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时,可以链接阅读晋朝陶渊明的诗句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 待”,宋朝熊禾的诗句“蚊蝱负山力谩苦,精卫填海
志未休”清朝顾炎武的诗句“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引导学生感悟精卫鸟那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种精神已成为一代代坚持艰苦卓绝斗争的信仰力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这种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好了文化底子,为他们构筑起精神世界的基础,体现了这篇文言经典的文化价值所在。
3.感受精神的文化传承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 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
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统编教材的文言文,篇篇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应该是学生感受、浸润,渐而受到影响和滋养的文化渗透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