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在反思中深化批判性思维
(2023-07-09 21:11:44)
反思也是课堂应有的思维状态,教师与学生都该如此。课堂上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动脑筋。什么是“动脑筋”?说白了,一不能像白日梦那样散漫无序,二不能停留在惯性思维状态,而是要激活思维、深度思考、多元思考。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感受、感悟的层面,按照杜威的理论,真正的教学还没有开始。
在教学《在柏林》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设计阅读任务、运用阅读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准备好《窗口》(泰格特)和《雪夜》
这两篇拓展阅读的文章,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意外结局”。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了“预测”的阅读策略,通过层层猜测,引发学生兴趣。先让学生猜题目,看到《在柏林》这个题目,你觉得这篇文章可能写的是什么内容?再出示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引导学生猜测人物之间的关系。接着出示文章第二段,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接下来这位老兵会说什么?经过充分猜测之后,再出示文章的意外结局,让学生对照结局和自己的猜测,分析预测情况:如果你的预测是正确的,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预测正确?如果你的预测是错误的,反思你忽略了什么线索?层层猜测,设置坡度,由猜题目到人物关系再到故事情节,最后对比结局。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学生学会预测的方法,修正自己的预测测、体会预测的乐趣,在反思中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有了《在柏林》的学习与体验之后,拓展两篇文章《窗口》
和《雪夜》,隐去两篇文章的结尾,让学生阅读完之后猜测结尾可能会如何发展。最后再给一个片段故事,尝试迁移运用,
续写文章意外结局。通过不同的文本比较,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反思和质疑意味着,我们不能按照惯有的逻辑、现成的结论、固有的方法来面对新的问题,我们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故步自封。即使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如此,今天也未必如此;即使人人都这样,我也未必一定要这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在阅读中也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强调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因此,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