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古城:癸卯兔年春,返京第七站

标签:
365杂谈历史旅游 |
分类: 旅游 |
4月2日离开老君山,前往历史名城邯郸,第二天下午冒雨游览广府古城;是国家5A级景区;

广府城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隋末夏王窦建德和汉中王刘黑闼曾在此建都,以后为历代王朝的郡、州、府、县治所。这里有气势宏伟、古朴沧桑的古城墙;有端庄秀丽、结构独特的弘济桥,号称赵州桥的“姊妹桥”;有历经风雨、引人探究的毛遂墓;有布局合理、建造考究的西八闸——现仍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明代水利设施;有建于隋唐时期、用于战略防御的藏兵洞等。

现存城墙为明代时重修,高12米、宽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总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广府古城还是一座水城,周围是万亩洼地和一望无际的芦苇,四面环水,具有北方罕见的秀美水乡风光。围绕古城的是一条顺畅贯通的护城河,护城河外是面积达4.6万亩的永年洼,地势北高南低,水能自流,洼淀常年积水,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永年洼老潭淀区和护城河等深水水域将实施鲫鱼、河虾、河蟹人工增殖放流,在洼淀浅水区栽培芦苇、莲藕、芡实等水生植物,广府古城将再现“水中城”的美景。

这里还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是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于一体的名城,这些特点更是其他古城无法比拟的。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保存完好。

来到广府古城,首先参观了设于城外的冰雕艺术馆;广府古城冰雕馆,位于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2013年7月1日,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广府古城冰雕馆正式开馆,

吸引了众多游客争相观赏游玩。该馆将成为河北省首家集广府主题冰雕展、哈尔滨冰雕精品展、冰上儿童乐园为一体的室内冰雪游乐场。

该冰雕馆是广府东街村休闲旅游区规划中的一个新项目,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面积近2000平方米,用冰量达600吨。冰雕馆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德国进口制冷技术,24小时不断制冷,使室内温度维持在零下4至零下14之间。

此外,冰雕馆经办者特邀30多位哈尔滨顶级冰雕大师雕琢,不仅保障冰雕的技术性和完美性,更将哈尔滨冰雕艺术与广府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

踏入冰雕馆,冰爽的空气扑面而来,与室外的高温酷暑相比,仿佛进入了东北的冰雪世界。鲤鱼、企鹅、弘济桥、八仙过海……冰雕馆内,各种形态各异的冰雕晶莹剔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甘露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相传,甘露寺初建时名称为百草寺,当年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因不满父君暴政,曾在此削发为尼,法名妙善,隋炀帝知道后大怒,火烧百草寺。

而南阳公主妙善则被当时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救出,护送到河北西部的苍岩山隐居修行。

甘露寺,到唐代佛教鼎盛,百草寺重新修建,改名为甘露寺。到明代时重修改名:莲花庵,后又改为甘露寺,民国时期该寺毁于战乱。

到唐代佛教鼎盛,百草寺重新修建,改名为:甘露寺。到明代时重修改名:莲花庵,后又改为甘露寺,民国时期该寺毁于战乱。

自八十年代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应佛教徒的共同心愿,宋福如先生决定斥资恢复修建甘露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河北邯郸广府古城甘露寺,1400年来,几经战毁,但香火不绝,法音流布。

恢复重建之甘露寺,气势恢宏,法相庄严。

2014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六),高僧大德、社会贤达、善缘信徒云聚,在这里举行寺院落成仪式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共沐佛恩,同沾法喜,近万人见证这殊胜的法会。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

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

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里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

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禹襄长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传承无可考。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与之较技,检验实际效果。

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

历史评价: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武禹襄的武学理论,除了追随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後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

"气"字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是却可以说是完全发扬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个"气"字,在他极短的"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六个"气"字。

由此可见,武禹襄的武学理论可以说完全是以"气"来贯串。武禹襄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瞻仰。







广府古城县衙;

古城历史悠久、景点众多,城内外共有名胜古迹三十多处。城内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纵横分布着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故居,清晖书院、城隍庙、文昌阁等景点。城外有弘济桥、毛遂墓、黑龙潭等景点。

其中弘济桥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形制大小与赵州桥大致相同,相传是鲁班的妹妹和鲁班比赛修成的,堪称是姊妹桥。弘济桥不但是冀鲁两省的交通要道,又是一座有着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之桥。

34块栏板和望柱上的浮雕都雕刻得精美绝伦。毛冢高峰(战国名士毛遂的陵墓)就是远近闻名的平干八景之首。

年广府老城有四万六千多亩洼淀,“九里十三步”的永年古城就坐落在洼淀的中央。水圆城方、万亩苇塘,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小城。然而永年古城闻名于世,绝不仅仅因为它稻引千畦、荷香十里,也不仅仅因为它的九里十三步,四门四城楼,更多的是因为它和太极拳的渊源。

古城历史上曾吸引了无数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唐代诗人李白、清代画家郑板桥等都曾留下许多诗画。特别是清中叶直隶总督方观承治蝗放粮路过此地,食宿莲亭眺望古城,即兴赋诗一首:“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这首诗便是当年古城景色的真实写照。

广府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是冀南一带的政治中心,历代名人辈出,出将入相,并且在书法、医学、诗词、谋略、卜算等方面涌现出众多历史名人,且著述丰富。以计谋胆略闻名的毛遂、以胸怀天下大局堪比诸葛亮的沮授,唐大历中十大才子之一的司马曙,畿南三大才子的张盖、申涵光等。

广府同时是一片厚重的民间文化的沃土,民间艺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涵深沉,益趣无穷。广府的民间艺术是广大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形式。

杨式太极舒展大方,武式太极小巧紧凑,两种拳式均以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见长,被称为“活的雕塑,流动的音乐,体育运动的阳春白雪”。杨式、武式太极拳影响广泛,其弟子遍及海内外。永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太极拳之乡”。曾连续举办了八届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每届都有千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和许多太极拳门派前来进行比赛交流,是旅游观光的热点。

广府被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中国太极拳之乡”的称号。1991年以来,以广府为核心举办的中国太极拳交流大会,已有十多次,吸引了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参加。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来自香港、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比赛观摩,切磋技艺。


杨露禅故居始建于晚清时期,总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分。北部南北长14米,东西宽25米,占地350平方米,有瓦房9间(北6间东3间);南部是店房,东西宽45米,南北长14米,占地630平方米,有房10间,厂棚4间。

杨露禅故居建于晚晴时期,总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部分。1992年,杨露禅故居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复建,整个建筑比原貌规模更大、更高。另外还增设了杨式太极宗师雕像、纪念馆以及供人歇息的凉亭、茶座等。武禹襄故居是一座具有典型晚清建筑风格的院落。

故居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分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排列。两侧轴线的院落早年不幸被毁,但中轴线的建筑依然保存完好,沿中轴线有三进院落。

宗师杨露禅(1799-1872),是太极拳运动中兴代表人物,他先后用了二十年时间,三下陈家沟学得太极拳精髓,粘黏走化,引进落空,千变万化,神出鬼没,达随心所欲的境界。

从此,太极拳由不为人所知到为人颂扬,由秘不示人到广为传播。王公贵族、文人学士也纷纷投师门下。

为适应这些人群的需要,杨露禅删改陈式老架中发劲、跳跃等难度大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架势舒展大方、动作圆润、柔中有刚的“绵式”套路。后由其子杨健侯、杨班侯和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形成了当今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前一篇:老君山:癸卯兔年春,返京第六站
后一篇:武當山:癸卯兔年春,返京第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