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两座“郑”城和两座“南郑”城
(2023-12-08 18:40:42)战国时期,重名的城邑很多。秦关中有郑、汉中有南郑;韩都郑,亦名南郑,当时魏国在河内地区也有一座“郑”城。
一、秦之郑与南郑
秦之郑与南郑都来源于西周郑国。余明辉《西周都邑考疑》指出:郑桓公的始封地在奠,为了区别于其他的郑(鄭)地,我们可以称之为西郑,其位置在今陕西凤翔雍城一带。后来,可能是因西戎大规模入侵,一部分西郑民众翻越秦岭迁居到今陕西汉中,将其地也称为“郑”,就是后世的南郑;大部分应该是随着郑桓公迁居到今陕西华县一带,将其地也称为“郑”,就是后世京兆的郑县。
引自余明辉《西周都邑考疑》
《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集解》:《地理志》京兆有郑县、杜县也。
此即关中之郑。
《史记·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
此即汉中南郑。
汉中“南郑”之“南”应得名于其位于关中郑之南。
二、中原地区的郑与南郑
郑桓公在中原立国后,国都也名“郑”,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似乎并没有刻意改名以与关中之“郑”相区别。直到郑为韩所灭时,郑都仍名“郑”:
《史记·韩世家》索隐:按《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
《史记·韩世家》索隐:《纪年》云:晋桓公邑哀侯于郑。
韩灭郑后,将都城迁到了“郑”。在《战国策》中,韩都“郑”被称为“南郑”:
《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
《战国策·韩策二》: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蓝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
郑、韩之都“郑”,若是与关中之“郑”的地理位置相比较,则应称为“东郑”,为何会被称作“南郑”?
张建宇《新城、郑与战国晚期韩国疆域》指出,魏国有城名“郑”:
吴镇烽编《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第 4 册,第 193 页)1227 著录一件“三十三年郑工师
戈”。该器栏部加宽,三穿在栏上,铭文为“三十三年,郑工师冶”。从戈的形制及辞铭格式看,该戈属战国中期三晋所造。
器铭“冶”字的写法多见于赵、魏两国。战国中期三晋国君在位达三十三年者,仅梁惠王一人。所以,该器铸造时间应是魏惠王三十三年(前
337年)。
魏惠王三十三年,魏国已是“兵三折于外,太子掳,上将死,国以空虚”(《魏世家》载惠王语)的局面,不可能占有韩国都城“郑”。如果铭文漏铸“令”一级且不考虑形制,定其为战国晚期铸造,符合条件的只有韩桓惠王一人。但此时韩
兵铭文已出现“司寇”一级职官,这也与本器铭文矛盾。综合各种情况,这件“三十三年郑工师”戈属魏的可能性最大,且其铸地非韩都。另,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朝歌”与“野王”间的县名,整理者以为“郑”,晏昌贵改释
“邺”,现多从后说。其图版确与“郑”字写法不同,亦不像“邺”。韩厚明认为该字“当漏一竖画”,参见韩厚明:《张家
山汉简字词集释》,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年,第 681 页。
据此,以下两条史料可以解释通顺: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五年,伐齐于鄄。魏败我怀。攻郑,败之,以与韩,韩与我长子。
《史记·秦本纪》:(秦昭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张唐攻郑,拔之。
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属于当时河内地区;张唐攻郑时,正处于秦与诸侯联军在河内大战阶段,两者恰好契合。则魏国之“郑”在河内,位于韩都“郑”之北方。韩都“郑”为了区别于河内之“郑”,才被称作“南郑”。
前一篇:《古本竹书纪年》考
后一篇:合纵攻秦的蕞之战在河北不在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