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书纪年》考
(2023-12-08 18:07:24)1.千亩之战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
千亩之战作为知名战役,肯定只发生过一次。《史记·周本纪》、清华简《系年》和《国语》都指出其年代在周宣王三十九年。《晋世家》记载:
(晋)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
这一段记载,与《十二诸侯年表》相龃龉,当是来源于其他史料。关于太子仇和公子成师生年的两条记载,与《郑世家》中郑庄公和公子段的生年记载,大概率是各国国史原文,其中的纪年当可信,据此推算,晋穆侯十年当周宣王三十九年,为公元前789年。
2.郑桓公灭郐在晋文侯二年(前766年)
郑桓公并未如《史记》所说在西周灭亡时与周幽王一同死于骊山,而是在稍晚逃到中原地区。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载太伯语:“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周,以车十乘,徒三十人……袭沝克郐……”,此事也见于《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注亦引臣瓒曰:幽王既败,二年而灭郐,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
这里的二年、四年是晋文侯纪年,非大事纪年。此文既然出自《竹书纪年》,自然按照《纪年》体例。
《水经·洧水注》引《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按:当作“周厉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
此段引文就直接表明了《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的“二年”就是晋文侯二年。
撰写《竹书纪年》的作者,其手中应该有较为详实的晋国史料,极有可能掌握着自晋建国以来的世系年代材料,只是在撰写《竹书纪年》时进行了取舍。
3.平王东迁在前759年
周平王东迁成周的时间不是前770年。有观点认为清华简《系年》载平王东迁时间为公元前738年。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鲁僖公二十二年当公元前638年,上溯百年,恰是公元前738年。
对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所指时间段的不同理解会对平王东迁时间得出不同的结论,但这种观点无法调和“二王并立”以及秦、郑等国世系和年代;再者,晋文侯应该是在辅政之后,奉周平王之命杀掉攜惠王,否则弑君之罪非同小可,弄不好会出现天下共讨之的局面。
笔者倾向于李学勤先生等人的解释,即“周亡王九年”是指宗周无主,其起始时间为周幽王败亡。
最初拥立周平王的是申、曾、许三个姜姓国家,而支持攜惠王的却是“邦君諸正”。两王一个在申,一个在虢,宗周无主。所以清华简《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之后,随着晋文侯支持周平王,郑国、卫国相继表态,秦人也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随着周平王的法统为越来越多的诸侯认同,晋文侯才敢杀掉攜惠王,杀周天子之罪非同小可,晋文侯不太可能先杀掉攜惠王、再扶植周平王当“天下共主”。正常的做法肯定先承认周平王“周室正统”、“天下共主”的地位,然后再杀掉攜惠王。
据清华简《系年》,公元前762年,晋文侯将周平王护送到京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
平王东迁,蛮遂侵暴上国。晋文侯辅政,乃率蔡共侯击破之。
从《后汉书》的“四夷列传”频繁引用《古本竹书纪年》来看,晋文侯率蔡共侯攻打蛮族这件事很可能也出自《古本竹书纪年》,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就认为此条出自《古本竹书纪年》,这条内容的可信度应该很高。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蔡共侯在位时间为前762-前760年,这也说明了晋文侯将周平王护送到京师的时间是公元前762年。所以据清华简《系年》“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的说法,平王东迁在前759年。
4.晋昭公在位年数当依《晋世家》为七年
《左传·桓公二年》:惠之二十四年(前745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惠之三十年(前739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
《史记·晋世家》云: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
两者正好契合。《十二诸侯年表·晋表》于前739年书“立孝侯”,正确;于次年书“孝侯二年”,误,应作“孝侯元年”。周礼逾年改元,《左传》云“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亦可证《晋世家》所言孝侯在位十五年准确,《十二诸侯年表·晋表》于晋孝侯纪年有误。
5.曲沃桓叔卒于晋孝侯八年(前731年),卒年五十八岁
据《纪年》“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年数逆推,曲沃桓叔卒于晋孝侯八年(即鲁惠公三十八年,前731年),据笔者所拟上表推算,其卒年为五十七岁,一年之差或是历法差异,但这足够说明《晋世家》言曲沃桓叔受封时五十八岁是错误的。
类似的错误还有重耳逃亡时是十七岁,非《晋世家》所言四十三岁。《国语·晋语四》云“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左传·昭公十三年》,晋国叔向说:“先君文公……生十七年……亡十九年”,晋文公流亡的时间为公元前655年,可以推知他出生于公元前671年。其卒年为公元前628年,无异议,则其寿命为四十三岁。徐文新《晋文公重耳生年考》辨之甚明。由此,可以推知太史公手中有一个关于晋文公四十三岁的史料,只是太史公不知道这是晋文公的寿数,误将之作为晋文公流亡时的年龄。
曲沃桓叔与“五十八岁”也应是太史公手中的史料,是可信的,只不过是曲沃桓叔寿命为五十八岁,而非其受封时五十八岁。据笔者所拟上表推算,其卒年为五十七岁,这一年之差,或是晋用夏历、鲁用周历,历法不同导致换算差异。杜预说:
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
即夏历十一月当周历正月,当月发生之事,晋国仍记在晋庄伯之十一年,而周、鲁用周历,已经进入下一年。鲁隐公元年的大部分时间对应的是晋庄伯十二年。
据“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逆推,曲沃桓叔卒于鲁惠公三十六年(前733年),比《史记》早两年。曲沃桓叔在位共十三年。
6.晋献侯、周厉王年数
作为西周晚期器物,晋侯稣钟铭文:
惟王卅又三年,王亲遹省东国南国。正月既生霸戊午,王步自宗周。二月既望癸卯,王入格成周。
此王只能是周厉王。周宣王三十三年时晋国已经是晋穆侯在位,据传统文献记载,周孝王、周夷王年数较短。
据铭文,周厉王此时尚在宗周,则《史记·周本纪》云周厉王三十七年“国人暴动”当属可信。据此推测,晋献侯在位年数超过48年。
周厉王年龄,据文献可作推算:
《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孝王在位十五年。
周孝王后为周夷王,其在位时间文献有两种相差不大的说法:
《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十六年,王崩。’《外纪》‘十五年’。
则周厉王继位时约二十五岁,在位五十一年,卒年七十六岁,亦符合常理。
周厉王与晋献侯是同辈人。
自周成王至周厉王,共计八代人——成、康、昭、穆、共、懿、夷、厉;
自唐叔虞(周成王弟)至晋献侯,共计八代人——唐叔虞、晋侯燮、武侯、成侯、厉侯、靖侯、釐侯、献侯。
7.《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日食发生在周平王东迁后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提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关于这次日食的时间,一直有争议,《今本竹书纪年》将之列在周幽王六年(前776年),误。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前776年的这次日食,丰镐和洛邑两地均不可见。张培瑜先生通过推算,前735年11月30日,日食太阳黄经241.2°,当夏正十一月朔。该日食的食分达到八分以上,当天上午在周都及整个周土都可看到它,这与《诗经》描绘日食“亦孔之醜”相吻合。【参见张培瑜:《<春秋>、<诗经>日食和有关问题》,沈长云:《十月之交》日食及相关历史问题辨析】
《十月之交》中的地震可能是发生在三川地区,日食、月食也应该是在成周一带看到的。“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中的“向”,或即南阳“向”地。
前一篇:《古本竹书纪年·杂事》汇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