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生平系年四十四
(2023-11-26 15:13:55)分类: 先秦名人 |
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
二月,鲁哀公及越后庸盟于平阳。【大事记.一】
约本年,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尝往郯国讲学,授徒。
思圣乡,在费县东南六十里曾子山下,曾子居武城即此。【沂州府志】
郯城县西北七十里磨山,世传曾子授徒于此。【沂州府志】
旧为在西县北七十里磨山下,世传曾子游学处。【郯城县志】
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曾子曰:“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夫行非为影也,而影随之;呼非为响也,而响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随之。”【说苑.杂言】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子夏过曾子。曾子曰:“入食。”子夏曰:“不为公费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敢问三乐?”曾子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子夏问:“敢问三费?”曾子曰:“少而学,长而忘,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子夏曰:“善哉!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而事一士,愈于治万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吾尝蓾焉,吾田口岁不收,土莫不然,何况于人乎!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夫实之与实,如胶如漆;虚之与虚,如薄冰之见昼日。君子可不留意哉!”【韩诗外传.九】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韩非子.喻老】
子夏见曾子,一癯一肥。曾子问其故,曰:“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两者心战,故癯;先王之道胜,故肥。”【淮南子.精神训】
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史记.礼书】
约本年,子夏设教于安阳西河。
西河寨,因东濒河,故名。孔子弟子卜商,曾设教于此,故后相沿为卜子祠。【馆陶县旧志】
周贞定王元年,言子三十九岁,在卫、晋间传道讲学。卜商邀言子到西河讲学。【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卜商,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曰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任不齐殁于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乡,墓在济宁城北房葛铺。【任氏族谱】
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
石子作蜀,字子明,天性明敏。慕孔子之道,奉先世谱牒,自武威携家来鲁,受业于孔子之门,列在七十二子。后为郈邑宰,因三家僭乱,辞叔孙,辟不就,去隐于徂徕山。【徂徕石氏族谱】
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礼记.檀弓下】
齐伐鲁,宋桑伯子谓齐将曰:“子羔为成大夫,而善养天下士。所与同食,天下士至。”【鲁连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兒戏耳。”曾子曰:“婴兒非与戏也。婴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沈庄村,始祖沈犹行为曾子弟子,世居此地,以姓氏取村名沈庄。【沈氏族谱】
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礼记.檀弓下】
子游曰:“参分带下,绅居二焉,绅韨结三齐。”【礼记.玉藻】
甲戌,五十四岁,相卫。【端木氏宗谱】、【圣门十六子书】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庄子.杂篇让王】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沦于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韩诗外传.一】、【新序.节士】
原宪窭于鲁,子贡殖于卫。原宪之窭损生,子贡之殖累身。【列子.杨朱】
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
蓬户茅牖,原宪之宅也。【魏志.陈思王植传注】
周贞定王二年,言子四十岁,在晋国传道讲学。【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
周贞定王三年【公元前466年】
乙亥,五十五岁,齐以币来聘,子贡往。【端木氏宗谱】、【圣门十六子书】
周贞定王三年,言子四十一岁,在鲁国武城地区。为二十岁的儿子言思举行冠礼,取字永祥。【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本年,孔门弟子冉雍、冉求、南宫阅、商泽(子秀)不禄。
孔子死后,冉雍游学列国,传播圣道。晚年,来到冠氏邑讲授为人之道,他奔走于冠县北部乡村,施教于贫民之中,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早出晚归、日夜辛劳,积劳成疾,卒于王段村。按照当时“不择地亦不择时”的风俗,葬于冠县万善乡高王段村。县城北部部分村庄的名字,与冉子有很多渊源。例如:马寨:冉子来冠县讲学时,停马打餐的地方,故名“马站”,后以谐音改村名为马。前、后马固:冉子讲学时,病重于此,全身麻木,故取名“麻木”,后以音变为马固。高王段:冉子在此讲学时,至此病重断气,村因名“亡断”,因高姓居多,名“高亡断”,后演变成高王段。孝子哭:冉子来冠讲学病逝,服孝者至此皆哭,故名孝子哭。元坊:冉子来冠讲学行至王段一带,从人问他那里是什么地方?冉子答:“远方。”故村名“远方”,后演变为元坊。【冠县志】
冉子仲弓墓,在冠氏县北二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
先贤冉子仲弓墓,在曹县东北五十里,俗名冉堌。【山东通志】
冉雍字仲弓,生二子:孟、季。【冉氏族谱】
仲弓娶曾氏,乃曾皙之女,曾参之妹。生二子:曰孟、曰季。【冉氏族谱】
孟,业儒,泗水司教。季,业儒,汶上牧。【冉氏族谱】
先贤冉子子有墓,在今郓城东三十五里金缐岭。【山东通志】
冉求字子有,生二子:魁、孺。【冉氏族谱】
子有娶仲氏,乃仲由之妹,生三子:曰孺、曰魁、曰巳。【冉氏族谱】
儒,业儒,莱芜司训,擢授礼伯。【冉氏族谱】
兴、志、孟、季、孺,皆受教于孔门,独季、孺有功于孔门。季、孺在孔门,与公西哀、颜辛、曾参、孔忠、狄黑相友,日相砥砺。【冉氏族谱】
孟僖子生阅,号南宫敬叔,生路,路生会,会生度,为南宫氏。【世本】
约本年,曾子离鲁去卫。
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淮南子.说山训】
里名胜母,而曾子不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新序.杂事三】
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说苑.谈丛】
曾子不入胜母之闾避恶去污,不以义耻辱名也。【论衡.问孔】
里名胜母,曾子还轫。【刘子.鄙名】
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后汉书.钟离意传】
曾子欲往郑,而至胜母里旋章而返也。【孝经大全】
曾子见益母草而感。【孝经大全】
卫将军文子见曾子,曾子不起而延于坐席,正身见于奥。文子谓其御曰:“曾子,愚人也哉!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曾子不戮,命也。”【韩非子.说林下】
周贞定王四年【公元前465年】
周贞定王四年,言子四十二岁,在鲁国武城地区。言子以女许配子张之子申祥。【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丙子,三十九岁,为申详娶言氏,子游女也。【颛孙家谱】
申详十七岁,娶子游之女言氏。生二子:曰钟,曰鼎。【颛孙家谱】
申祥,生于鲁国,因名鲁人。师事子思,缪公尊以宾礼。娶言氏子游女也,生二子:曰钟,曰鼎。【堀坊志】
颛孙,《风俗通》:陈公子颛孙,仕鲁,因氏焉。其孙颛孙师,字子张,为孔子弟子。生申祥,娶子游之女。【古今姓氏书辨证】
有子盖既祥,而丝屦组缨。【礼记.檀弓上】
祥,主人之除也,于夕为期,朝服。祥因其故服。子游曰:“既祥,虽不当缟者必缟,然后反服。”【礼记.杂记下】
周贞定王六年【公元前463年】
戊寅,六十岁,夫人冉氏卒。【宰子年表】、【圣门十六子书】
戊寅,五十八岁,去齐返卫。【端木氏宗谱】、【圣门十六子书】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荀子.法行】
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子贡曰:“何也?”曾子曰:“内疏而外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韩诗外传.二】
曾子曰:“吾闻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见人有善若已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夫子之能劳也,夫子之不争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学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说苑.杂言】
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暇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说苑.反质】
子石(公孙龙)登吴山而四望,喟然而叹息曰:“呜呼,悲哉!世有明于事情,不合于人心者;有合于人心,不明于事情者。”弟子问曰:“何谓也?”子石曰:“昔者,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尽忠极谏,抉目而辜;太宰嚭、公孙雒,偷合苟容,以顺夫差之志而伐齐。二子沉身江湖,头悬越旗。昔者,费仲、恶来革、长鼻决耳,崇侯虎顺纣之心,欲以合于意。武王伐纣,四子身死牧之野,头足异所。比干尽忠,剖心而死。今欲明事情,恐有抉目剖心之祸,欲合人心,恐有头足异所之患。由是观之,君子道狭耳。诚不逢其明主,狭道之中,又将危险闭塞,无可从出者。”【说苑.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