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生平系年四十三

(2023-11-26 09:39:58)
标签:

杂谈

分类: 先秦名人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

丙寅,自范之齐。继母乐氏卒,叹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盖事亲之难也。【闵子年表】、【圣门十六子书】

鲁哀公二十年,曾点卒,同妻上官氏葬于嘉祥南四十里南武山。【武城曾氏族谱】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

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礼记.檀弓上】

曾子攀柩车,引楯者为之止也。【淮南子.说山训】

或问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与?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子不见大飨乎!【礼记.杂记下】

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禄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务成子附,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乎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着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韩诗外传.五】、【新序.杂事五】

约本年,鲁人曾申生。



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4年】

子赣庐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

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惟子贡庐于墓六年。自后群弟子及鲁人处墓如家者,百有馀家。因名其居曰“孔里”焉。【孔子家语.终记解】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子贡,相乡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孟子.滕文公上】

子赣既学仲尼,退而仕卫,废著鬻财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史记.货殖列传】

闵子骞肥,子贡曰:何肥也?子骞曰:吾出见其美车马,则欲之;入闻先王之言,则又思欲之。两心相与战,今先王之言胜,故肥。”【太平御览.387

闵子骞与樊迟、宓不齐一起回到家乡武棠邑。闵子骞定居于老家闵染坊,樊迟定居于武棠,宓不齐定居于宓家铟堆,三人相距不过五里,故有五里三贤之称。他们设坛招募弟子数百人,开馆启蒙精心施教,传承孔子之道。【孔门弟子画传】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

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禀性受命,同一实也。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谓性无善恶,是谓人命无贵贱也。【论衡.本姓】

《公孙尼子》曰:修心而不知命,犹无室而归。【意林.二】

《公孙尼子》曰:乐者,先王所以饰喜也;军旅者,先王所以饰怒也。【意林.二】

《公孙尼子》曰:心者,众知之要,物皆求於心。【意林.二】、【太平御览.376

《公孙尼子》曰:修心而不知命,犹无室而归。【意林.二】

《公孙尼子》曰:君子怒则自说以和,喜则收之以正。【太平御览.467

《公孙尼子》曰:君子行善必有报,小人行不善必有报。【意林.二】

公孙之养气里藏泰实则气不通,泰虚则气不足,热胜则气,寒胜则气,泰劳则气不入,泰佚则气宛至,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

戊辰,四十八岁,去圣墓,回卫。端木氏宗谱】、【圣门十六子书】

   约本年,子夏离鲁归温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

己巳,六十七岁,夫人南宫氏卒。【有子年表】、【圣门十六子书】

周元王四年,言子三十五岁,辞官素服,守母国之丧。【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家语.在厄】、【说苑.立节】

 

    

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

蒯伯仪游于齐,齐平公悦之,曰:“子何师?”对曰:“桃乡任子选,臣之师也。”公曰:“寡人因子以交子之师,可乎?”对曰:“吾师,仲尼之徒也。尊诗书,崇礼乐,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君欲交之,其可得乎?”公使人以帛召之。子选曰:“不齐鄙野之夫,何足以辱君召。”遂卧疾,三反不起。仪来,子选曰:“归告齐君,强干弱枝,内本外末,兴废之要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守身之要也。”【任子遗书.问答下

  子夏三十七岁,娶田氏【西河志】

  始祖先贤卜子讳商,字子夏,娶于田氏。卜氏宗谱



周元王六年【公元前470年】

辛未,五十一岁,往鲁,拜圣墓。哀公留之,季康子等与哀公有恶,不能用。子贡去鲁归卫。端木氏宗谱】、【圣门十六子书】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远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商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礼记.乐记】、【史记.乐书】

季孙氏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疾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讬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韩诗外传.三】

子选过薛东门,子高从。子选夜登东阜而望,井、鬼间有气如虹,历星、张,散而复聚于轸、翼,其长经天,叹曰:“代周者秦欤?代秦者楚欤?”子高曰:“可得闻乎?”对曰:“昔夫子序书,而以秦誓终,其斯之谓与?不言楚者,兴其地,非兴其国也,是以言秦而不言楚。”【任子遗书.问答下

子选东游海上,南宫仲举问曰:“伯牙鼓琴海水移情,古有之乎?”子选曰:“情自移尔,海水何知?”【任子遗书.问答下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而掌。”【荀子.大略】

子夏曰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侉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尸子.下】、【荀子.大略】

周元王六年,言子三十七岁,在楚国传道。与颛孙师结交为好友,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后再帮助他克服未仁的不足,并把他的儿子申祥收为弟子。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论语.子张】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论语.子张】

司寇於逡楚,曰:除乎!司寇将见我。除,而司寇不至。言去。……焉往?曰:食而弗与为礼,是兽工畜之也。偃也修其德行,以受兽工之食於子,於偃,於子,於是乎何待?遂行,至宋、卫,其一子道饿而死焉。曰:吾子齿矣,家姓甚急,生未有所定,吾子之之也。……【上博楚简.子道饿】

辛未,三十四岁,遣子申祥,出就外传。是时,申祥十二岁。【颛孙家谱】

申祥十二岁,出就外传。【掘坊志】

本年,施之常、荣旂、公冶长孙武倚相不禄

施之常,字子恒,从学孔门,身列七十二贤,春秋七十七。配魏氏,生子二:行、祐茔鲁北境,东溪潭。【施氏大族谱】

荣旂卒于周元王六年,终年七十三岁,葬于昙山厌次岭。【荣氏族谱】

荣旂,字子祺,亦字子颜,春秋鲁郕邑人。从游孔子,学通六艺,亲炙洙泗,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于不坠。孔子卒,守墓三年,名列七十二弟子之中终年隐居厌次岭下,卒葬昙山西北麓。其地乃先贤在生之日,尝乐道游观于此,所自择之地也。荣氏宗谱

公冶长卒于周元王六年孔氏,生二子,长子犁,次子耕。【公冶氏族谱】

公冶长墓,在县西北四十里,锡山东南麓,西山亦名公冶山。【诸城县志】

  公冶长墓,位于市境西,锡山子东南麓,今先进村东北侧。【诸城市志】



周元王七年【公元前469年】

卫出公自城鉏使以弓问子赣,且曰:“吾其入乎?”子赣稽首受弓,对曰:“臣不识也。”私于使者曰:“昔成公孙于陈,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献公孙于卫齐,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今君再在孙矣,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则赐不识所由入也。《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若得其人,四方以为主,而国于何有?”

周元王七年,言子三十八岁,在楚国传道讲学。【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子游从楚地游学归时,路经韶巷,在此休整小憩,曾在该街市的一个闾巷设坛讲学,宣传孔子的礼乐之仪,以教化当地百姓。讲学之余,子游集合随从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的雅乐——《韶乐》,又演唱舜传帝位于禹时和臣僚一起唱的《卿云》之歌。歌云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旦兮!村人听后深受感化。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韶巷悬梁三日而不绝,以致醇厚民风、弦歌之声便在当地世代相传。村人怀思子游其德,便把他和随从弟子吹奏《韶乐》之处改名韶巷,同时又把村名改为招贤以资纪念。【宜兴子游传说】

约本年,曾子生三子华

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贱者惠焉。此礼也,行之则行也,立之则义也。今之所谓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强立之,天下无道,故若天下有道,则有司之所求也。

故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若由富贵兴道者与?贫贱,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贫贱兴道者与?富贵,吾恐其赢骄也。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弟子!无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妇相会於廧阴,可谓密矣,明日则或扬其言矣;故士执仁与义而明行之,未笃故也,胡为其莫之闻也。杀六畜不当,及亲,吾信之矣;使民不时,失国,吾信之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是故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君子之为弟也,行则为人负,无席则寝其趾,使之为夫人则否。近世无贾,在田无野,行无据旅,苟若此,则夫杖可因笃焉。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父母之雠,不与同生;兄弟之雠,不与聚国,朋友之雠,不与聚乡,族人之雠,不与聚邻;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盛教如无。”【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曾子曰:“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夫唯进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进退,有二观焉。故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怀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有知之,则愿也;莫之知,苟无自知也。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故君子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直行而取礼,比说而取友;有说我则愿也;莫我说,苟吾自说也。

故君子无悒悒贫,无勿勿贱,无惮惮不闻;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无欣欣,不知我,吾无悒悒。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仁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则君子弗为也。君子虽言不受,必忠,曰道;虽行不受,必忠,曰仁;虽谏不受,必忠,曰智。天下无道,循道而行,衡涂而偾,手足不揜,四支不被,此则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

是故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则得而有之,人徒之众,则得而使之,舜唯以仁得之也;是故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仁也。昔者,伯夷、叔齐,仁者也,死沟浍之间,其仁成名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济之间,非有土地之厚、货粟之富也,言为文章、行为表缀于天下。是故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曾子曰:天下有道,则君子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土;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则秉德之士不讇矣。故君子不讇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奉相仁义,则吾与之聚群;乡尔寇盗,则吾与虑。国有道,则突若入焉;国无道,则突若出焉,如此之谓义。夫有世,义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愤者不见使,正直者则迩於刑,弗违则殆罪;是故君子错在高山之上,深泽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是故昔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