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生平系年四十二
(2023-11-25 11:17: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先秦名人 |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
鲁哀公会齐平公,盟于蒙,孟武伯(孟孙彘)相。齐平公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
子贡手植楷,传为孔子弟子子贡亲植。楷树,即“黄连木”。【楷亭碑】
树以百数,皆远方徒弟各持乡土异种所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惟楷木为多。楷木,《广志》云:夫子没弟子各持其乡土所宜木,人植一本于墓而去,冢上特多楷木。楷木出南海,今林中楷木最茂,间有因风摧折者,人或得之为手杖。【孔氏祖庭广记】
林中古树,相传为诸弟子手植,或云异木以百数,鲁人莫能识也。今林中楷木居多。上无鸟巢,下不生荆棘及刺人草。【阙里文献考】
子贡手植楷,在孔林内圣墓东南,享殿之后,子贡手植也。高四丈五尺,围一丈,枯而不朽。旁有楷亭,子贡偃息之处。又,庐墓场之北有古楷一株,高五丈余,围一丈三尺,尝有白雀棲其上,云亦子贡手植。【阙里志】
孔林古楷,在至圣林享殿后,高四丈五尺,围一丈,枯而不朽。《水经注》:孔子既葬,弟子异国,各持其土所宜植于墓前。此盖子贡植也。【阙里志】
冢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皆无能名其树者。民云: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国树来种之。孔子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伯鱼墓,在孔子冢东,与孔子并,大小相望。子思冢在孔子冢南,大小相望。【太平御览.560】
孔子冢,在鲁城北,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传言孔子弟子,既皆异国之人,各持其国树来种之。孔子茔中,至今不生荆棘草木。【金楼子.志怪】
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人以为楷模。【履斋示儿编】
昔模树生周公塚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塚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法,则况在周、孔之塚乎?【水东日记】
周敬王四十二年,言子二十九岁,曾参与有若间产生理解孔子身前有关生与死、朽与速的原则分歧,言子实事求是,澄清事理,团结学友。【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礼记.三年问】
丧不过三年,以期;增倍五五二十五月。义断仁,示民有终,缘丧绝惰。【太平御览.545】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史记.孔子世家】
二三子三年丧毕,或留或去。惟子贡庐于墓六年。【孔子家语.终记解】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乡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孟子.滕文公上】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礼记.檀弓下】
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绞衾,设蒌翣,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之者也,自上世以来,未之有舍也,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昔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盖损上而归之于下,则忤于耳而不合于意,遂逆而不用也。此所谓正其行而不苟合于世也。有若岂不知阿哀公之意,为益国之义哉?【新语.辨惑】
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有若曰:“为妾齐衰,礼与?”公曰:“吾得已乎哉?鲁人以妻我。”【礼记.檀弓下】
孺子穔之丧,哀公欲设拨,问于有若。有若曰:“其可也,君之三臣犹设之。”颜柳曰:“天子龙輴而椁帱,诸侯輴而设帱,为榆沈,故设拨。三臣者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学焉。”【礼记.檀弓下】
哀公使人吊蕢尚,遇诸道。辟于路,画宫而受吊焉。曾子曰:“蕢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礼也。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礼记.檀弓下】
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三十九岁,母樊氏卒,与父合葬,乡人服其尽礼。【有子年表】
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故里在今仲村镇南屯。村之东北1.5公里处南武阳故城,亦称原宪城。【平邑县志】
原宪城,俗呼原孝屯。先贤原子宪,郑玄曰鲁人,按今县西北境有原孝屯。【费县志】
南屯,原名原孝屯,又名原宪屯。传说为原子故里。【费县志】
子张为人有容貌资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不务立于仁义之行。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孔门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汉书.儒林传】
燕伋守灵三年,辞鲁归里,其时年高六十五岁。【燕氏家谱】
甲子,六十一岁,适周,欲行孔子之道。【闵子年表】、【圣门十六子书】
伯牛埠,在昌邑县西北五十里。又东有闵子骞埠,南有子游池。【山东通志】
北有伯牛埠,东有子骞埠,南有子游陂,俗呼为莲花池。【昌邑县志】
甲子,二十七岁,治任将归,寅楚子灭陈,遂家于萧,【颛孙家谱】
孔子没,子张在鲁心丧三年毕,与其友闵子骞同归于萧。【堀坊志】
孔子殁后三年,子张治任将归,过萧,爱其风土,遂家焉。【堀坊志】
先贤子张子,故里在萧县南堀坊村。萧子,宋附庸国,古红地。子张子其先陈人,世居宛邱之下。从学孔子,往来邹鲁,道经萧子国,览山川云物之盛,遂居萧西南二十里冒陵山之阳,筑室而处。【圣门十六子书】
孔子卒,郑子隐居读书习礼于孔里,后迁居于任城,设教于泗水滨。【郑氏族谱】
孔子既没,子选心丧,在鲁三年,既毕,将反于桃乡,望鲁皋门而叹曰:“龟蒙凫绎,山灵王兮;沂泗汤汤,水流长兮。念我哲人,仰天地而独伤兮;厄而不达,终并日月以为光兮。”因泣而去。【任子遗书.问答下】
子选自鲁归于桃乡东门,子高曰:“圣亦有穷乎?”曰:“有道之不行,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圣其如天何?”【任子遗书.问答下】
有子,名若,字子有,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长期在今山东安丘辉渠镇有子山研经讲学。后人感其德,建有子庙。【有子与辉渠】
有子山,古时传为因有子读书于其地而得名。【重修庙记碑】
本年,闵子骞、颜子柳、颛孙子张到萧县讲学。冉雍到晋国冠氏邑讲学。有若到安丘辉渠镇有子山讲学,后归肥城。公冶长到安丘城顶山讲学。陈亢在陈县讲学。梁鳣在千乘讲学。荣旂在汶水之阳讲学,申枨在文登讲学。商瞿、商泽回瞿上讲学。高柴在苍山创办兰陵书院。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
夫子没后,散于天下,设于中国,成百氏之源。为纲纪之儒,居环堵之室,荜门圭窦,瓮牖绳枢,并日而食,以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动作顺,大让如慢,小让如伪者,子张氏之所行也。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道,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仲梁氏传《乐》为道,以和阴阳,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静精微之儒。【圣贤群辅录.八儒】
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故曾子作《孝经》以记孔子论孝之言;子夏诸人复荟萃孔子绪言纂为《论语》,而六经之学亦各有专书,《易经》由孔子授商矍,再传而为子弓,复三传而为田何;《书经》之学由孔子授漆雕开,然师说无传,惟孔氏世传其书,九传而至孔鲋;《诗经》之学由孔子授子夏,六传而至荀卿。《春秋》之学自左丘明作传,六传而至荀卿。《公羊》、《榖梁》二传成为子夏所传,一出于夏授公羊高,一出于夏授榖梁赤。 《礼》、《乐》三经,孔门弟子传其学者尤多,如子夏、子贡等皆深于《乐》,曾子、子游、孺悲皆深于《礼》,六国之时传《礼经》者复有公孙尼子、五史氏诸人,而孔门弟子复为《礼经》作记,又杂采古代记礼之书以及孔子论礼之言,依类排列,荟萃成书;而子思作《中庸》,七十子之徒作《大学》;又有子夏之徒赓续《尔雅》,以释六经之言。【经学教科书】
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
闵子徙宿,子张与子申祥守萧不变。【堀坊志】
闵子骞,名损,宿人。今宿有闵子、闵孝两乡。【宿州志】
闵子乡,在州治北,孝义乡,在州治东北,闵孝乡,在州治东,仁义乡,在州治西南。【宿州志】
骞山,在州北七十里,以山有闵子骞墓而名。【读史方舆纪要.南直隶】
晒书台,在闵子乡闵子墓侧,子骞曾晒书于此。【古今图书集成.凤阳府】
骞山,在州北七十里,即闵子故里,有晒书台。【古今图书集成.凤阳府】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新序.杂事五】
子张见鲁哀公,哀公不礼。曰:“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以见公。今见公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画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今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也。”【庄子佚文】、【太平御览.389】
张山因子张而得名,子张,名颛孙师,孔子的学生,受孔子的教化,常在这里讲学,德高望重,因而当地人便以他的名字,给村后的青山命名,以求永久的纪念。【宿州张山传说】
张山,在县西北九十里,相传子张游学于此。【古今图书集成.凤阳府】
公明高,子张弟子。【掘坊志】
子选既归,楚人来聘,不行,公明季请曰:“夫子何为不行?”子选曰:“楚大而王,非守礼之国也。孔子东周之言,吾何敢忘乎?”楚人闻之,复以上卿来迎,遂去之剡。【任子遗书.问答下】
约本年,曾点续娶。
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韩诗外传.一】
本年,燕伋不禄。
燕伋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取壤驷氏为妻,生二子:长子策、次子笃。【燕氏家谱】
左丘明始世居肥城衡鱼,作《左氏春秋》。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昔周之衰,下陵上替,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纲纪乱矣。孔子惧而作《春秋》,诸侯讳妒,惧犯时禁,是以微辞妙旨,义不显明,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罪我者其唯《春秋》。”时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究。孔子既没,微言将绝,于是丘明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义,信多奇伟,学者好之。【全晋文.荀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