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卜商事迹生平年表下

(2023-06-08 22:00: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先秦名人

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

   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禄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务成子附,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乎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着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韩诗外传.五】、【新序.杂事五】



周元王六年【公元前470年】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而掌。”【荀子.大略】

 子夏曰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侉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尸子.下】、【荀子.大略】



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

  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子夏过曾子。曾子曰:“入食。”子夏曰:“不为公费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敢问三乐?”曾子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子夏问:“敢问三费?”曾子曰:“少而学,长而忘,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子夏曰:“善哉!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而事一士,愈于治万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吾尝蓾焉,吾田岁不收,土莫不然,何况于人乎!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夫实之与实,如胶如漆;虚之与虚,如薄冰之见昼日。君子可不留意哉!”【韩诗外传.九】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韩非子.喻老】

 子夏见曾子,一癯一肥。曾子问其故,曰:出见富贵之 乐而欲之,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两者心战,故癯;先王之道胜,故肥。”【淮南子.精神训】

 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史记.礼书

 约本年,子夏设教于安阳西河。

    西河寨,因东濒河,故名。孔子弟子卜商,曾设教于此,故后相沿为卜子祠。【馆陶县旧志】

   周贞定王元年,言子三十九岁,在卫、晋间传道讲学。卜商邀言子到西河讲学言子年表】、【言子春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卜商,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曰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周贞定王八年【公元前461年】

   约本年,子夏受邀入魏,为公子斯师。设教于龙门西河设教于孝义、文水、汾阳、灵石、河津、韩城、合阳、大荔数十年。

孝邑,古属魏地,子夏设教于西河,魏文侯听教于侧。【孝义居义村碑】

今汾北有子夏山,相传为子夏教授处。又有石室学堂、哭子镇诸遗迹。【平阳府志】

西河,在县西四十里,即今文学里西河底村。子夏为魏文师,退居西河设教,此其游寓之地。【灵石县志】

子夏庙,在灵石县西南四十里文学里。近庙在西河底村,即古西河地也。子夏为魏文侯师,退居设教于此。【汾州府志】

谒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层松口岩,列柏倚壁,相传子夏退老居此。【汾阳县志】

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山西通志】

谒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隐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馀丈,顶上平地可十顷,相传以为子夏石室。【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

隐泉山,府北四十里。山有汤泉,一名汤泉山,或谓之谒泉山。上有石室,相传子夏所居也。俗谓之子夏山,又名卜山。《志》云:山之阳为卜山,山阴为陶山。【读史方舆纪要.山西】

谒泉山,在城北四十里上有石室,相传为子夏,退老之居,山之阳,名卜山。其阴为陶山,有汤泉出,其上又名汤泉山,俗通呼为子夏山。隐泉,在城北四十里,泉发,谒泉山顶,平地十许顷,上建二刹,泉发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隐没而不恒流,因以隐名。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处山。【古今图书集成.汾州府】

文水乐村,相传古时有清泉,子夏游学路经此地时,见风景秀丽、气爽宜人,便赞道:此乃快乐之地也,故名乐村。【安固村北魏寿圣佛像出土纪实】

   子夏读书洞,在飞浮山,《礼记》云:退老于西河之上,即此。【古今图书集成.西安府】



周贞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48年】

子夏生二子长芹早丧,无子嗣,哭之失明;以次子判为宗子。【卜子宗谱】

桑子坡原名丧子坡,为其不雅更名。汾阳民谚云子夏丧子哭瞎眼,即此。【汾阳县志】

汾阳招贤村村西口原有魏文候庙,相传魏文候在此招贤纳士,因而得名。文水神堂村,因古代村北建有子夏庙,故名神堂村。子夏山脚下的文水孝子渠,相传子夏曾游学于此,其子思父心切,素知该父好山,遂沿西山寻访,寒冬一日,风雪交加,其子冻死于该村旁边渠里,故得名孝子渠。【安固村北魏寿圣佛像出土纪实】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礼记.檀弓上】、【论衡.祸虚】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

战国,魏文侯元年,魏国公卜夫子子夏,曾为魏文侯师,设教西河,广授生徒。西泽、下干谷、河渎村卜姓居民,其后裔。【韩城市志.大事记】

卜商,字子夏,习于诗书,能诵其义,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尝对孔子曰诗书之旨,昭若日月,灿若星辰。后退而设教于西河之上,今邑境西南四十里西河村,即其地也。【韩城县乡土志】

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后汉书.徐防传】

子夏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伤矣哉!”【墨子.耕柱】



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仍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列子.黄帝】、【博物志.八】



周考哲王三年【公元前438年】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史记.魏世家】

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轼段干木,故群俊竞至,名过齐桓,秦人不敢窥兵于西河,斯盖积贤人之符也。【后汉书.李固传】

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

安阳有西河,即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所游之地,以赵、魏多儒,在齐、鲁、邹之西,故呼西河。子夏所居之西河当在此,在今河南汤阴县东三十里羑水之南。【隋图经】

西河,在安阳县境内。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所游之地,故呼为西河。【古今图书集成.彰德府】

    汤东三十五里西河社。七国时,子夏、子方、干木三贤经游处也。【重修东岳天齐仁圣帝庙记】



周威烈王六年【公元前420年】

约本年,子夏卜商不禄。

其水东南径子夏陵北,东入河。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水经.河水注】

先贤卜子,名商,字子夏,卫国人,后居魏之西河,先世官周之太卜,因以为氏。先贤适鲁卒于曹,葬于曹州北十里许,名其地曰卜堌都。子二人一曰芹,早丧。一曰判,博学隐居。【卜氏宗谱】

始祖卜商,字子夏,子二长芹,未冠早丧,无嗣,次判为宗子。二代祖卜判,字子得,受先贤之传,继衍西河之教,博学不仕,年七十四卒,葬于河津县辛封村,子一哲。【巨野宗谱】

子夏生二子文公、章公。文公早殁,无嗣。章公字夷皋,生子一,名仁。【浏阳卜氏族谱】

   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