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小人,诛杀贤良”析
(2022-04-20 11:46:42)
标签:
杂谈 |
贤良指有德行的人。小人,泛指行为不正派或见闻浅簿的人。
帝辛诛杀了哪些贤良,重用了哪些小人,这要搞清楚。
人们说:纣颠倒黑白,无故诛杀大臣贤良 。如:剖比干、罢商容,囚箕子。微子惧而逃。
我们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些贤良。
微子是帝辛的哥哥。前边已有介绍,他是殷之叛徒,內奸,卖国贼,亡殷的制造者。微子何贤之有?
周打败武庚和三监之后,“后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故封之贤。”〈《孔子家语》〉微子最听周人的话,叫干啥就干啥。这就是微子的“贤”?
箕子,比干,前边也有介绍,不再重复了。反正在有些人看来,凡是反对帝辛者都是贤人。
“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商容“贤”,贤在什么地方?贤在组织殷国“群众”, 欢迎武王入城。
《续博物志》:商容与殷民观周师之入。见毕公曰:吾新主也。容曰:非也。其人将有急色。君子临亊而惧。见太公曰:“吾新君也。”容曰:“非也。其人虎踞而鹰趾,当敌将众,威怒自倍,见利即前,不顾其后。故君子临众,果於进退。”见周公曰:“吾新君也。”容曰:“非也。其为人忻忻行休,志在除贼。是非天子,则周之相国。故圣人临众知之。”见武王曰:“吾新君也。”容曰:“圣人为海内讨恶,见恶不怒,见善不喜,颜色相副,以是知之。”(卷十)正因为商容对武王有这种“功”,所以,武王要表商容之闾,称商容“贤”。
文王武王应是帝辛的第一贤臣。帝辛重用他,信任他。但,就是他俩灭了殷国,杀了帝辛。
人们说的殷的贤臣,都是帝辛的反对派,敌人。他们对周有“德行”。对帝辛有什么德行呢?德何在?反对帝辛,叛変帝辛?行何在?训练叛军,倒戈以战,灭亡殷国,?
人们指责帝辛重用小人。小人指费仲、飞廉、恶来、崇侯虎。还有一位是崇侯虎。
〈纣〉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周本纪》)
实际上费中恶来飞廉都是很有本事的人。“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制兕虎。”(《太平御览》)“飞亷、恶来力角犀笀,勇搏熊虎也。”(《太平御览·人亊部》)
说明费仲、飞廉、恶来均非等闲之辈。
《周本纪》曰:崇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徳,诸侯皆向之,将不利於帝。”
说明崇侯虎很有政治眼光,他看透了周人的本质。并且忠於帝辛,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了帝辛。
因此周人恨透了崇侯虎,姬昌兴兵消灭了崇国。在这种情况下,帝辛并未为崇侯虎掌腰,或恢复崇国,或斥责姬昌。但崇侯虎忠于帝辛的思想不改。
“昔者费仲、恶来、革长鼻决耳崇侯虎,顺纣之心,欲以合於意。武王伐纣,四子身死牧之野,头足异所。”(《说苑十七》)费仲、恶来、崇侯虎为保卫殷国为保卫帝辛而战死在牧野。周公旦“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飞廉至死不降。
崇侯虎戳穿了周人的两面三刀的鬼把戏,揭穿了周人的反叛本质。这叫“见闻浅薄”吗?费仲、恶来、崇侯虎为保卫殷国为保卫帝辛而战死在牧野,飞廉至死不降。这叫“行为不正派”吗?
帝辛所用的所谓小人都是殷国的悍卫者,帝辛的保卫者。殷国帝辛都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他们的行为有什么不正派?无非是抗击了周人。见闻有哪些浅簿?无非是看穿了周人的本质。小人的帽子怎么能扣到他们头上?帝辛重用他们怎么能叫重用小人?
卖国为贤良,保国为小人。这是哪家的逻辑?谁在“纣颠倒黑白”!?
真是立场不同,观点也不同。
帝辛“重用小人,诛杀贤良”的说法,可以休矣!
《史记·周本纪》曰: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隷。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罷兵西归。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向善矣。(《大略》)
武王灭殷之后,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周在殷作了许多“善”亊,所以天下就向善的方向发展。
其实,这些“善亊” 并非象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是面向普通民众的。天下也没有向善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呢?因为他做这些所谓善事,完全是对他的恩人,他的友人的报答。
比干是帝辛的强烈反对派。周人感谢他,所以封比干之墓。
箕子也是帝辛的反对派。箕子以佯狂的方式表达对帝辛的不满。无论如何,箕子在客观上对周人灭殷也起到了辅助作用。所以释箕子之囚。
“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商容在组织“群众” 欢迊武王入城是有“功” 的。商容与殷民观周师之入。见毕公曰:吾新主也。容曰:非也。其人将有急色。君子临亊而惧。见太公曰:“吾新君也。”容曰:“非也。其人虎踞而鹰趾,当敌将众,威怒自倍,见利即前,不顾其后。故君子临众,果於进退。”见周公曰:“吾新君也。”容曰:“非也。其为人忻忻行休,志在除贼。是非天子,则周之相国。故圣人临众知之。”见武王曰:“吾新君也。”容曰:“圣人为海内讨恶,见恶不怒,见善不喜,颜色相副,以是知之。”(续博物志卷十)所以,他表商容之闾。
比干、箕子与微子是一伙,周人要一碗水端平,“善待”比干和箕子,为什么不见如何善待微子呢?微子搞军亊政变,直接帮助武王灭殷,那是最“劳苦功高”的。
比干、箕子、商容都为周灭殷,从不同的角度都作出过“贡献”,安慰他们一下是“应该” 的。微子不同,不必作那样的安慰。微子享受的待遇是:武王亲自接见,为微子亲解其缚,让其官复原职,“帮助” 武庚治理殷遗民。这一待遇不比谁高呢?后来又代武庚续殷。
武王所干“善亊”,是褒奖帮助其灭殷的有“功” 者。并非为普通群众办“善事”。
如祖伊,他忠于帝辛,敢于直谏。“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祖伊应该说是殷之忠臣,贤者。武王为什么不嘉奖祖伊呢?为什么不宣传他是殷之忠良呢?因为他忠于殷而反对周,对周灭殷没有做出贡献。
可见嘉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对我周灭殷有贡献。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周人为什么不嘉奖崇侯虎呢?因为崇侯虎最早识破了周的阴谋。
周人所做的“善亊”有假的,如“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仅以此看,似乎是分给普通穷因群众的,其实不然。《吕氏春秋·分职》曰:“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競”。财指什么?粮食、金、银、宝物。“競”是什么意思呢?不是争着去要赏财,而是争着去为周人服务。何以见得呢?《吕氏春秋·分职》又曰:“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通乎君道,则能令智者谋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辩者语矣。”这才是周人“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的真正目的。
《吕氏春秋·召数》曰:“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固为名也。名实不得,国虽强大则无为攻矣。”武王对“非其有”并不只是为了“予人”,而更重要的是为了佔为“己有”。据说,武王入殷后,光是宝玉佩玉就掠走了多至十几万块,其他财物可以想见。西周文化得以迅速发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今天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把财散给了自己的族亲,并非散给了奴隶或穷苦百姓。
不要把武王封比干之墓,散鹿台之财等认为是武王在为穷苦群众做好事,“善事”, 他是在给对帮他灭殷的人以回报,他是在给自己掠取殷国的粮财以借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