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永在王乾倩(卢氏当代名人190)
标签:
教育慈善人物图片佛学 |
分类: 卢氏名人 |
王乾倩,女,1972年4月1日出生在卢氏县东明镇张麻村里一个成份较高的家庭里。
童年的王乾倩不仅饱受贫穷和饥饿的折磨,而且还受到学校领导的歧视和亲生父母的虐待。愚昧的家庭不仅没有给失学的王乾倩以关爱和呵护,反而听信算命先生的歪理邪说,视乾倩为丧门星,轻则责骂,重则毒打,使童年的王乾倩吃尽了家庭暴力的苦头。
为了生存,童年的王乾倩不得不去自谋生路。她先后在家乡两处私人的菌种场当童工。她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终因年幼体弱、长时间饥饿劳累,她病倒在菌种场的露天车间里。好心的姐妹们把她送回家去,但回到家里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和呵护,反而遭到父母的痛骂和遗弃。王乾倩一气就离家出走。无情的父母不仅不挽留乾倩,反而朝她吼叫着:“你走,你把衣服脱光再走!”倔犟的王乾倩毫不退缩地脱光了全身的衣服,仅剩一条能够遮羞的贴身小裤头,冲出那个贫穷的家,那个愚昧的家,那个连亲生女儿都不能收留的家!
冲出家门的王乾倩,茫然地来到村后洛北大渠的便桥上。倔犟的王乾倩用尽平生的力气,呐喊道:“不,我不是丧门星!”由于用力过度,她那早已被饥饿和病魔侵袭的肢体再也无力支撑这一声撕人心肺的呐喊了,她顿时昏倒在了便桥上。
当王乾倩醒过来时,她周围早已挤满了来寻找她的一群女孩子。这群与乾倩同时失学的女孩子,一见乾倩落得如此下场,她们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在那剪剪春风阵阵寒的季节里,寒气依然逼人,姐妹们立即把带来的衣服给乾倩穿上遮羞挡寒,把她们舍不得吃的馒头拿给乾倩填肚充饥,又把她们身上仅有的钱凑在一起送乾倩去治病,一路上她们轮流背着乾倩赶往县城医院。
王乾倩终于在姐妹们的呵护下逃出了鬼门关。然而,刚出院的王乾倩仍是有家不能归。天真的乾倩想寻找亲戚家暂且安身,可她找谁谁都不理!她的姨妈冒着被姨父责骂和殴打的风险,收留了她。可乾倩到姨妈家不久,乾倩的妈就常常来找姨妈闹事,责骂姨妈不该收留乾倩这个丧门星;加之姨父与姨妈又常常为收留和养活乾倩的事争吵,姨妈还经常遭到姨父的殴打,王乾倩再也住不下去了,她决计离开姨妈出外寻找活路。
乾倩的姨妈为了能早一天送乾倩外出逃个活路,她开始省吃俭用地为乾倩攒钱准备路费。王乾倩怀揣着姨妈给的那十元钱,告别了姨妈,坐上卢氏县通往西安市的大巴车,去寻求她生存的空间。
她就这样一别四年没有回来,然而,要在八十年代的西安找到一份工作本来就十分艰难,而像王乾倩这样年幼的小女子,要找到工作更加艰难。她渴时就跑到街边那锁着的水龙头下,仰起脖子等着漏下来的水点儿喝;饿时就跑进饭店抢着替人家擦擦桌子洗洗碗,以此讨几碗捞面的汤来充饥;这在凭粮票吃饭的岁月里,简直是天大的福份啊!王乾倩就这样流浪了半个多月。
正当王乾倩陷于绝境时, 西安市劳动服务公司的一位王阿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冒着雇用童工的风险,给王乾倩介绍了一家饭店的工作,但就因为乾倩饥饿难耐,第一顿饭竟一下吃了三笼包子、两大碗面条,乾倩当即就被辞退了。后来,王阿姨又介绍乾倩给一位患痴呆病的老人做保姆、到一家医院去伺候一位患糖尿病的富婆、到一家录像厅里当播音员、到一家纱巾店里去当营业员。此时的王韩倩正值十七八岁的妙龄年华,由于环境的陶冶,生活质量的改善,她这个大山里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古都西安又迎来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外商纷纷云集西安寻找发展的商机。就在这时,一座五星级酒楼在古都西安拔地而起,一家台湾的装修公司中标承包了该酒楼的装修工程,并发出广告要招收几十名工程清洁工,幸运的王乾倩被选为首批清洁女工,由于她的聪明灵活,勤学好问,做事效率高,很快就提升为清洁工的领班人、工程保管、老板助理,工资很快提到每月220元。这样的高工资在当时也只有县长、市长才能拿到。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王乾倩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时一位承包装修高级宾馆的年轻老板朱先生,急需十几名清洁女工,他拜托一位朋友请王乾倩帮忙解决。当王乾倩带着十几名女工去见朱先生时,朱先生误认为王乾倩是来他公司上班的员工,就吩咐王乾倩第二天去见他面谈用工事宜。王乾倩就顺其自然地去见了朱先生。朱先生一见王乾倩的言谈举止不同凡响,赢得了朱先生的好感,当即便决定录用王乾倩。可王乾倩却如实地向朱先生讲明了她已经有了一份加夜班的工作,而且每月工资已高达220元。朱先生便以每月260元的高薪聘请王乾倩来他的公司领班。王乾倩就欣然答应了朱先生的聘请,白天领着工人为朱先生干活,晚上仍在原来的公司加夜班。这样虽则辛苦,但每月的工资可高达近五百元,王乾倩开始富裕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朱先生对聪明能干的王乾倩产生了爱慕
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王乾倩特别爱读书,加上不耻下问的习惯,她不仅具有了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英文说的也十分流利,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她与先生所创建的迅辉云石厂在国内国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王乾倩的身价也日益剧增。
她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特别倾情金刚经,她的藏书多达四万多册。她决心寻尽人类文明的智慧,弥补她没能上学深造的缺憾。她虽置身商海,万事悠悠,商务繁忙,但她时时不忘以善为本,事事恪守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信条。
1993年一个隆冬季节,乾倩刚生小孩儿不久。乾倩的姨妈目睹富裕起来的城市人对生活资料的抛弃,感到十分可惜。建议乾倩把城市人看来多余的衣服、棉被、家用电器及生活必需品收集起来,送给家乡贫困的人们。王乾倩就立即接受了姨妈的建议,她先把家中多余的衣服、棉被和多余的生活必需品打包寄给家乡急需的人们,接着她又把城里人多余的生活用品收集起来,分类打包寄回家乡。许多好心的城里人都纷纷把物资交给王乾倩传送,王乾倩的家就成了城里人向乡里人送温暖传真情的平台。
2003年深秋,卢氏深山区花马村发生了千载难逢的大水灾,当天就提出四万元现金,又四处奔走购置了一大卡车新衣和棉被,亲自带车从中山市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行驶,于第二天黎明顺利到达卢氏县城。当王乾倩从民政局那里得知花马村乡亲们的棉被和衣服缺口太大时,就又在民政福利厂购买了一万多元新棉被,在民政局高书记的陪同下,带上现金和物资赶往花马。
从花马救灾回中山市后,王乾倩几天几夜都难于入睡,家乡灾民们的安危一直萦绕在心头。她带着对家乡孩子们的深情厚爱,又一次回到了卢氏县。在县城,王乾倩一行受到副县长赵俊卿的热情接待。接着就在县教委同志的陪同下,深入贫困乡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个星期后,王乾倩就按照教委提供的学生名单,寄来了20万元的助学费,使287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这件善事从2003年开始,连续六年有余,累计助学资金100多万元,受益学生达3000人次。于此同时,又于2007年7月投入33万元,组织了500名师生,在三门峡市开展了非常有意义的夏令营活动,使师生们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强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念。
就在王乾倩带领师生们赴三门峡开展夏令营活动期间,2007年7月29日在卢氏境内突发了百年不遇、历史罕见又无法抗拒的特大洪涝灾害。她连夜赶回中山市,在短短的几天内就调集了十五个大卡车的救灾物资,挑选了一批最优秀的司机,日夜兼程将救灾物资送往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王乾倩刚送走车队不久,卢氏县南窑村党支部书记打来电话告急,家乡大石河遭灾严重,急需要米面油等物资。王乾倩就毫不犹豫地又组织了两大卡车救灾物资,亲自带车送往大石河。
王乾倩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但他的人生确实充满传奇。她的姨妈是她的恩人,西安市劳动服务公司的王阿姨更是她的贵人。
她在家乡扶贫济困、抢险救灾、捐款助学的感人事迹已家愈户晓,有口皆碑。但当人们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王乾倩的回答是:“我的心只有一颗,那就是佛心!我的理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慈善!我的心永远连着故乡人!这条行善的路我要永远走下去!”(根据王生文《王乾倩的传奇人生》整理而成,特别致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