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善相程杰
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搢绅。
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书中苦觅元非诀,醉里微言却近真。
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这是诗是我们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诗,成就了一个成语:激流勇退,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形容人在巅峰之时退下来。
退,会意。小篆字形。从彳,从日,从攵。彳( chì),小步。攵(
su),足的反写。本义:向后走,后退。用作动词,有三种意思,向后移动(跟“进”相对):后~。2.使向后移动:~兵。~敌。把子弹~出来。3.退出;离开:~席。英语为retreat,draw
back,Cause to move back,Removevt,Cancelvt。
一个人善于经营,重要达到某一人生顶峰,人在这个时候表现却完全不一样,有些人更加痴迷这种人生状态,身处高位,似乎一切都是高高在上,有一种俯视众人的英雄气节。但是有些人此时却知道人处高位,凶险随时存在,于是变得更通透,更加小心翼翼,甚至知道从此告别江湖,以免遭到杀身之祸。
历史故事惊人相似,前几天还高高坐在主席台,人模人样说一些教育别人的话,过来几天就被打入大牢,瞬间白发从生,一脸的苦逼想。仔细想象,这些就是把握不了一个度,任何事,都有一个极限。你的辉煌,无非是成千上万的人做了铺垫,你只是幸运出了一个头。
所以阅读历史,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懂得一个简单道理,激流勇退呢。真正的有智慧的人,在历史上闪闪发光,但是依然能善老终身,懂得权力之是瞬间一个状态,能及时远离那些众人向往也有虎视眈眈的高位,能够顺利回归自然,才是人生一种大透彻!
历史开国功臣中,一度高达权力顶峰,但是大多数不能善终,还祸害家族,好好付出一生的血汗打下江山,于你半毛关系没有,还有诛灭九族,死时候连一个全尸也难。归根结底,是不懂得降落,然后安度余生。
历史还真有一些这样大智慧的人,今天我们说说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他们有一个共同祖先王翦,还有其子王贲,王翦和王贲父子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那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可以说,整个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基本上都是王翦、王贲父子领导打下来的,他们为秦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是,当秦统一中国后,照理说这样的功臣,正当权利处于顶峰时,应该在国家建设中,这两个人忽然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其实,这就是他们聪明之处,你想象历史总喜欢上演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戏。然而明明是在同一时代里,秦国另一名大将王翦在灭了五国功勋显著的情况下却能够明哲保身,安逸终老,就是因为他有这种处世的远见,懂得激流勇退!
历史把王翦说成世故圆滑,其实作为臣子懂得保护自己,应该是大智慧。但是这种智慧也是在他与秦王相处中感悟出来的,他告老还乡也不是一次,甚至在他的儿子建功立业以后,毅然叫回儿子,一直让这种家风保持下去,成为靓瞎历史一个大家族。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讨灭楚的事,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嬴政听了之后大喜,认为王翦已经老了,不如年轻人英勇,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
李信由于年少气盛,不知楚军是假意败退,实际准备着突袭,秦军被袭击了个正着,秦军大败。消息传到秦王耳中,大为震怒,这才意识到王翦果然是老姜,眼光够毒辣。只靠李信的二十万果然无法打败楚国,于是马上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请求出兵。
王翦也不推迟,但是坚持要六十万大军。秦王嬴政犹豫许久,最后还是答应了。于是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出征时又向秦王提了很多赏赐——“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副将蒙武不解,担心老将军因此得罪秦王,王翦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先不管秦王嬴政是真的消除疑惧还是假装消除让王翦放心,反正秦王赌的这一把是赌赢了。王翦不负所望,一年后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王翦攻下楚国后被封武成侯,一时风光无两。而当他攻下燕都之后,却选择告老还乡。因为他知道天下一统已经势在必行,自己也该功成身退了。其实,他也是在给自己儿子腾位置,
他儿子也继承父亲的赫赫战功,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从此也没有他的消息,估计是被老爹叫回去了,因为急流勇退,才能明哲保身。
但是衣钵又交给了王贲的儿子王离,让王离和蒙恬一起去筑长城打匈奴。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巨鹿之战中,王离带着边关的军队回撤,败给了项羽,一种可能葬身战场,还有可能回家隐居去了。按照笔者思路,估计王离能看清当时秦江山摇摇欲坠,隐居于某个地方,后来王家开枝散叶,说不定就有他的功劳。
司马迁对王翦评价比较中肯:“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琅琊王氏中还有产生了一个成语:卧冰求鲤。这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2006年12月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祥(184-268),字休征,琅琊临沂人,西晋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寿终八十四岁,其孝名为历代所传唱。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即使你偶尔登上权利高峰,也要懂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当然你或许说这是一种世故圆滑,但是如果连自己命都保不住,你一无所顾,勇往直前,最后落得焚身碎骨,还连带家族不幸,这种人虽然勇气可嘉,但是还是缺乏大智慧。
而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难度这不足以说明王翦激流勇退确实一种大智慧,至少对于华夏应该是最伟大一种贡献!
2018年11月15日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