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霸占座位,确实反映了人的一种素质。最近两件事,让大家一片愤怒,其实,在当前中国这种形式下,这种人却不是一个小概率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与中国教育缺少有很大关系。
作为一个人,什么是最高贵的?知识,家庭条件,能力还是学历?其实,都不是。真正人高贵的是教养!何为教养?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当我们家长忙碌于学区房,读名校,奔忙在各个辅导班时,唯独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据人肉消息,高铁上那个男的还是一个培训教师,同样的那个拦停高铁的人还是一个学校优秀班主任。最近这个女的,目前还不知道是何方神仙!但是,他们都缺乏一个基本做人素质,更不同淡教养!
但是,我们社会,学校和家长是不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呢?我们如何来培养一个人素养呢?笔者以为必须反思我们的一些做法。
第一、 规矩。
《孟子》在《离娄章句上》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确实,一切按照规矩来办事,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些极端事情。规矩是一种存在,是一条生命线。规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自然规律是规矩——天体运动、四季轮回、物种演化,无不遵循着某种自然法则;社会习俗是规矩——行为习惯、心理暗示、生活伦理,包括约定俗成的各种“老理儿”,都具有让人不得不从的内在约束力;规章制度是规矩——法律法规、组织纪律、村规民约,落笔成文,写在明面,是人们不可触碰的社会高压线。
我们在高铁上,从购买车票开始,你必须遵守高铁规矩,因为一列车车里,成百上千的人,如果都凭自己喜欢,那边就会乱套。每个人只有一个座位,你购票时就一定给你定位了,甚至春节,你买的站票,你必须无权坐下,既然有人离开,你也必须征求别人同意才能坐一会儿,别人来了迅速让座,!这是一个起码做人规矩。如果我们都去违反规定,社会就没有公平。所以笔者觉得,一定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规矩的人,让他(她)知道不遵守规矩应该付出一定代价。
第二、 在乎别人的感受。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是因为他能够从一些小事的细节上在乎别人的感受。有一个故事,至今给我很深的印象。一个租户要搬家了,父亲带着孩子把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在最后离开的时候,留了一束花在桌子上。孩子不明白,父亲说:“这个屋子里有很多我们的回忆,希望下一户人家到来的时候,能够在这里找到家的温暖“。打动我的,是这位父亲的贴心。相比较很多租户,在离开时的脏乱,他不仅将屋子打扫干净,甚至留下了美德的芬芳。正是这种日常里人们在细微处的小小用心,无声时的淡淡敬意,是最上乘的教养。
第三、 换位思考。
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名词,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笔者仔细看了几位在高铁上表现,说穿了就是一种自私。仅仅满足自己一种舒服,或者方便,忽略别人利益和大家安全。当然,因为不同人性格不一样,也不一定说这几个人就是坏人,只是他们当时情绪失控,没有顾及到别人感受。特别是那个坐了别人位置女性,还振振有词,完全就是一个泼妇形象。其实,只有她稍微冷静一下,站在列车员角度想想,根本不会出现这样影响自己形象的事。
所以,当一个人遇到事情时,别冲动,先想象事情发生原因,再站到跟你说这件事情的人立场想想,一个乘务员一天跑来跑去有多辛苦,即使你占理,如果你是对方,你会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自然就不会出现这种做错了还理直气壮的耍奈丑态呢。
第四、 务必善良。
三字经上面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孔颖达
疏:“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善良,作为中华文化一个最优秀品质。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由于全民经商带来负面影响,人们忘记善良是人生最重要的做人准则。心善则美,心纯则真。心存善念,阳光就会照耀你;心存大爱,崇高就会追随你;心存感恩,贵人就会青睐你。
我们看到这些缺乏教养事情,感到愤怒,不如我们从自己孩子开始,不仅仅关注他的学习。我们更要父母再多的说教,也不如身体力行,用行动教会孩子在公共场合多为他人着想,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有社会每一个人都充满教养,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绅士。这才是高铁事件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谩骂不起任何作用,也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行为,我们责任是,让越来越多人具有教养,这才是社会进步根源!
2019年9月20日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