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它的意思是: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倾耳而听,出自《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它的意思是:是指侧着耳朵仔细听。
听,形字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仓颉造字,“听”字是一只耳朵旁边有一张嘴,像一个人竖起耳朵听别人说话呢!后来,这个字变得复杂了,字里出现了“土”字的形象,像站在土堆上听远处的声音;又出现了“十和口”的形象,像在听很多很多人说话。再后来,“听”字里有了“心”的形象,是说听了别人说的话后要用心思考,才能分辨他们说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现在的“听”字很简单,左边是“口”,右边是公斤的“斤”。听,做动词,有三个意思,已与权威书籍校验1.用耳朵接受声音;2.服从;接受;照办;3.任凭.
听,在英语里也是很多意的字,做动词,有listenvi.倾听;留心听;听信;(让对方注意)听着;hearvt.&
vi.听到,听见;obeyvt.& vi.服从,听从;acceptvi.承认;同意;承兑。
我之所以把这两个成语放一起,因为它们均属于胖哥的专业:物理。同时,它们又说出人生对待听的一种态度,这是人对同类和自然一种态度,一个消极,一个有积极,两种完全相反世界观。
我们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常情况,人听到声音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声源存在。学过物理都知道,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物理学家把正在振动物体叫做声源,但是不是所有振动人都能听见。既然是振动,物体就有一个振动快慢物理量,物体振动频率(物体振动次数与时间比n/t),它的单位是赫兹Hz(秒/次),物体振动频率决定者着声音音调。从音调高低,人类把声音分成三类:次声波(小于20Hz)、可听声波、超声波(大于20000Hz)。次声波和超声波都是人类听不到两种声音。人要听得,必须是可听声波一个声源存在。可见,自然已经为人类选择一次。
第二、介质。真空是不能听见声音的。声音传播是以一种波的形式来传播的。所谓波,一定有一个波峰和波谷问题。最近,少林大师讲佛,有一句名言把博峰波谷说的极富有人生哲理。一个人一定有一种远见,如果你尝常常猥猥琐琐,对人对事,几乎近视,你变处于人生低谷,一个“俗”。而你视野开阔又富有远见,你就攀登到一定高度,于是你变成为“仙”。
介质有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不过声音在不同状态物体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其实,声音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种类、温度和状态三个要素。
第三、人耳。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两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其实,人类是蛮有意思一个动物,都选择去听一些东西,譬如对自己夸奖的话,而对自己一些善意批评,人们都选择回避。掩耳盗铃,其实只是对这种行为一种夸张。但是,也给人一种启迪。有些东西,人不能自我欺骗,自以为你的恶别人看不见,其实大家听清清楚楚,只是你自己一种手段而已。
孔子对听态度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其实,人听得声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空气传声,还有一种是骨传声。贝多芬年幼时没钱,住在火车附近,不小小心振破了鼓膜而失去听力,但是他用一根木棍可以听得自己谈钢琴声音。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上,少听一些无关的闲事,专心于某项工作,坚持不懈,必有大成。从这个方面讲,人不要什么都去听,选择那些对你德行和专业有益东西,其他都尽量不去打听,反而是一种人生的积极态度!
我们没有必要去倾听那些给我们带来骚扰,让我们内心不能安宁东西。对于一个人,千万别去听一些人生鸡汤,记住:每一个成功,来自专心。所以东西都不可能复制。你专注一次人成功,想去复制,只是突增烦恼而已。认定一件事,就努力去做,对于这件是有益你就去听,其他都是一些干扰罢了!
为什么人对于自己专业或者成长有益东西,你需要倾耳而听。这就要从人耳结构来分析。人为什么长着两个耳朵呢?
对了,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声音强弱不同时,可感受出声源与听音者之间的距离。
如果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此时由于声源到左、右耳的距离相等,从而声波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相位差)、音色差为零,此时感受出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而不是偏向某一侧。声音强弱不同时,可感受出声源与听音者之间的距离。
“双耳效应”
的原理十分复杂,但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双耳的位置在头部的两侧,如果声源不在听音人的正前方,而是偏向一边,那么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就不相等,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与相位就有差异,人头如果侧向声源,对其中的一只耳朵还有遮蔽作用,因而到达两耳的声压级也有不同。人们把这种细微的差异与原来存储于大脑的听觉经验进行比较,并迅速作出反应从而辨别出声音的方位。
1、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由于左右两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除了来自前方和正后方的声音之外,由其他方向传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就有先后,从而造成时间差。如果声源偏右,则声音必先到右耳后到达左耳。声源越是偏向一侧,则时间差也越大。实验证明,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时间差约为0.62ms。
2、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差。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就可能不同。如果声源偏左,则左耳感觉声级大一些,而右耳声级小一些。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可达到25db左右。
3、声音到达两耳相位差。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而声波在空间不同位置上的相位是不同的(除非刚好相距一个波长)。由于两耳在空间上的距离,所以声波到达两耳的相位就可能有差别。耳朵内的鼓膜是随声波而振动的,这个振动的相位差也就成为我们判别声源方位的一个因素。当然频率越低,相位差定位感觉越明显。
4、声音到达两耳的音色差。声波如果从右侧的某个方向上传来,则要绕过头部的某些部分才能到达左耳。已知波的绕射能力同波长与障碍物尺度之间的比例有关。人头的直径约为20cm,相当与1700Hz声波的波长,所以频率为1000Hz以上的声波绕过头颅的能力较差,衰减越大。也就是说,同一个声音中的各个力量绕过头部的能力各不相同,频率越高的分量衰减越大。于是左耳听到的音色同右耳听到音色就有差异。只要声音不是从正前方(或正后方)来,两耳听到音色就会不同,这也是人们判别声源方位的一种依据。
其实,一个人要真正辨别你说听到事情是不是真实的,必须要侧耳,其实离开物理意义,这里侧耳是你一定要会选择,而不是盲目接受。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如果你不能保持一个情绪头脑,你会被那些谣言所迷惑。特别是现在,很多人心叵测的人,整天造谣生事,如果你不保持一种警惕,很容易就上了当。
屈原对听有一句名言,作为最后跟大家的分享:“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2018年9月19日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