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No.68我理解中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我理解中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石泉城关中学交流反思
9月17日上午,应安康市王玲初中英语工作坊主持人王玲主任的邀请,按原先约定的工作室(坊)交流方案,我和工作室成员张小燕,唐艺冒着倾盆大雨赶往石泉城关中学。在观摩了张小燕,周瑞两位老师的交流示范课之后,我们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反思、答辩和评议环节,虽然时间紧张,但效果不错。
在驱车返回的路上,我和小燕老师再次探讨了关于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三维目标等话题。正如萧伯纳所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麼,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经过一番交流探讨,思路也变得清晰起来。所以,晚自习结束后,我决定敲点东西把所思所想捋一捋。
近年来,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越来越被广大一线英语教师所理解,加之新高考和新教材强烈的导向意图。在教学设计中,大家开始思考如何将核心素养的要素融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各级各类赛教展示中,基本都会提及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评委提问也趋向于了解授课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在具体课堂实践中的操作运用。
个人以为,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其实一直都是守正出新,在延续以往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强调的是各种学科统一的课堂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一阶段,英语教学与其它科目一致。现在我们提倡的培养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知识linguistic ability,思维品质thinking quality,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和学习能力learning
ability。

于是有些老师就感觉有些迷惑,是不是我们要完全推翻原先的理论,另起炉灶重开张呢?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纵观教育理论发展史,每一次新的变革一定是基于原先的基础之上的,核心素养当然也不例外。
以我之见,语言能力实际上就是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升华,而学习能力则是过程与方法的养成,至于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则是在原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上有所突破。这两个方面是新高考、中考考察的重点也是新版教材凸显的重点。不幸的是,这也恰恰是一线中学英语教师感到迷惘不解,无从着手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意义界定。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性。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2017.教育部)
首先,我理解中,思维品质绝不仅仅是指英语思维能力,它应该大于思维能力。能够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语言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简言之,就是除了能够用英语这门语言思维之外,还涉及到问题的解决。
而文化品质的理解则要突破原有的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文化品质是在跨文化意识基础上的延展,它不仅包括跨文化意识还包括借助英语语言手段表达对祖国的国家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以及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俗地说,培养文化意识不仅要理解英美文化、习俗,而且要能够用英语讲中国自己的事,并培养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在原有的知识能力的站位上更上层楼,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切适的场景帮助学生体验,提供适当的素材帮助学生感知,设置可操作的任务驱动学生表达。唯有教师将课堂目标定位准确,素材提供适当,才能真正培育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