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驱动让课堂氤氲灵动

(2021-04-26 15:05:07)

问题驱动让课堂氤氲灵动

文/王丽

带着一丝遗憾和落寞,怀着些许失落和不甘,40多岁的我不得不告别站了23年已经如影相随的讲台,放下那些似乎以经深入骨髓里的知识,走出那方得心应手的领域,放下那些信手拈来的重点和难点,开始在初中生物这方天地里重新开疆拓土,筑建全新领域。

我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为了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还是下了一点功夫的。假期就早早拿出已经蒙灰的大学教材,多次请教奋战在初中生物岗位上多年的好闺蜜,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了解课标的要求。闺蜜的制胜法宝——“三化”(学习内容反复化,落实记忆扎实化,课堂训练动手化),给了我心底的踏实和自信。

生物圈中的各类植物和动物是这个学期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每节课,我想尽办法展示各类实物或图片,引导他们观察。给出问题,结合阅读得出结论,最后再完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剩余时间就坚持反复的训练,反复的强化——强化记忆,强化内容,强化让孩子们动起来。

我尽一己之力,力求把80%的内容在脑子里留下痕迹。我相信心理学的记忆曲线——反复是为了更好的记住,加上闺密的真传,我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获得了提升课堂质量的法宝。

然而初一的孩子,对于动物和植物应该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和喜爱,但是课堂上总是少了一点什么,每节课结束,我的感觉不是清爽,而是恼怒,我的内心是不快乐的,孩子们上课也是躁动不安的。我好像意识到了问题,但是急在心里,却似乎没有任何改变。

转机出现在学校组织推门课。做为一个所谓的副科老师,直觉认为,自己的课堂和专家是不会有交集的,好不容易请个专家,那么宝贵的机会,自然会留给需要提升的主课老师。所以,自己的课该怎么上就怎么上。并且,我还是有点底气的,因为自我感觉每节课也是经过认真准备的。

结果世界上的事总是和你的想象会有差距。也许,专家的眼里是没有主科副科的区别,下午,我的副科课堂上竟然出现了专家!

那节课我讲课的内容是《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首先,出示学习目标,以清代诗人袁牧的《苔》引入苔藓植物,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为了让孩子们记忆更准确,我甚至在黑板上画出了葫芦藓和贯众的图形,标出各部分的特征,甚至将常考知识点以多种形式反复重现,并动笔在课本上标出形态结构特征,最后用视频总结知识点,按部就班结束新课,但是一节课下来,心里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课间,我就产生得疑惑,与张玉林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张老师笑了,问了句,“如果本节课让你提五个问题,能不能让课程结束?” 我快速运转大脑,认真思索一帆,然后坚定的说了一个字——“能”。伴随着“能”字的出口,头脑里面隐隐出现了一丝光线。在给张老师一遍讲述我的五个问题的设想,画面感一遍在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我忽然意识到,那不就是我想要的课堂,不就是自己一直想追求的东西。

那种画面感在头脑里清晰而生动,使我迫不及待的想去尝试,想去实验,想看到有效果回馈。我的头脑是兴奋的,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激动的,心底里竟然是欣喜的,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我在想着,如果每节课后孩子们都是这种感觉,那么我的课堂就是灵动的,我需要的不是孩子们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我想要的就是课后孩子们有没有与我现在一样的这种感觉。

我顿时彻悟,似乎知道了自己沉闷的原因——在孩子们身上没有看到鲜活灵动,换句话说,课堂没有了灵魂。令我沉闷是我没有看到孩子们的思维的灵动,没有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驱动,没有看到他们自觉自愿的主动。孩子们因为学习而学习,因为内容而学习,为了得到知识而学习,说到底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的实质没有得到提升,学习的形式有点单调,学习的方法有点枯燥,这样的学习是缺了一些什么的,是没有灵魂的。

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沉闷的春天,午后那一声惊雷炸裂,大地顿时清爽,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春风。

是的,如果我是孩子,我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探索这个世界,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想要的结论,而不是让老师直接告诉我真相;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通过老师的点拨,让他学会认识事情真相的方法,并且培养他正确的思维的方式,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换句话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身上能看到灵动的思维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反思我的课堂,我放心不下的课堂,自己在担心什么?

担心学生学不会,其实是对自己没有底气,对自己不够自信;

担心孩子们在课堂上动不起来,实际上是在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让孩子动起来;

担心孩子们记不住,实际上下意识里头害怕的是,没有能力让孩子记不住,没有方法让孩子们记得住!

那些担心和害怕,迫使课堂提问多反复,问题循环滚。反复,让孩子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强化巩固,让孩子们被动在接受,训练巩固,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在心里抵触,甚至在潜意识里拒绝——为了提高成绩,我不得不跟着老师亦步亦趋,但是,我是不愿意的。

换个角度,强化训练,强化了什么?

虽说强化了知识,但是削弱了孩子的主动性,虽然强化了考点,但是缺少了思维的训练和深度的思考。

那些躁动不安的表象,来自于心理上的异常兴奋,极度不正常的兴奋反映出了只是“看到”,而不是“想着”,没有深度的思考的听课,是不会有平稳的情绪和状态。让课堂有灵魂,让学生有灵动,让老师的内心有灵气,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课堂。对,我想要的课堂,就是灵动的课堂,是那种让问题驱动牵引着思维,让观察阅读带动入脑入心。

有思考就有提升,有反思才能有进步。我感谢有这样一次和专家深入交流的机会,让我对自己有一个重新审视,给自己的课堂有了提升的机会。

学无止境,教研永远在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